治疗高血糖最佳方法
文章主要介绍了糖尿病的综合管理,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整和运动锻炼)、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监测频率和方法)以及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妊娠高血糖患者)的注意事项,通过多方面措施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等以保障健康。
一、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调整:
控制总热量:根据年龄、性别、体重、活动量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例如,成年男性轻体力劳动者,每日总热量一般在2000-2500千卡左右,女性稍低。通过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比例来控制总热量,一般碳水化合物占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0%-30%。多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等,它们消化吸收相对缓慢,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研究表明,长期摄入低升糖指数食物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对控制高血糖有积极作用。
合理分配餐次:定时定量进餐,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一般分为3-5餐。这样能避免血糖波动过大,例如早餐、午餐、晚餐的热量分配可大致为30%、40%、30%,加餐可选择一些低糖水果等。
2.运动锻炼:
选择合适运动方式: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对于年龄较轻、身体状况较好的人群,慢跑是较好的选择,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对于老年人或关节不太好的人群,快走更为合适,每天坚持30-60分钟。运动强度以中等强度为宜,可通过心率来衡量,心率(次/分钟)≈170-年龄。运动能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肌肉细胞更好地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大量研究显示,规律运动3个月以上,可使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分别下降10%-15%和15%-20%。
坚持长期运动:运动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持续发挥控制血糖的作用。同时要注意运动中的安全,避免受伤,运动前后要进行适当的热身和放松活动。
二、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物:
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它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为适用,能在降低血糖的同时控制体重。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二甲双胍可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2%,且安全性较好,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但一般可耐受。
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等,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但此类药物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并且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对于老年患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使用。
格列奈类药物:如瑞格列奈,属于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可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且低血糖发生风险相对较低,适用于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通过抑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α-葡萄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如腹胀、腹泻等,一般在用药过程中可逐渐适应。
2.胰岛素治疗:
适用情况:1型糖尿病患者需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严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时需使用胰岛素;妊娠糖尿病患者也多需要胰岛素控制血糖。
类型及特点:胰岛素分为短效、中效、长效及预混胰岛素等。短效胰岛素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可用于控制餐后血糖;中效胰岛素作用时间较长,可与短效胰岛素配合使用;长效胰岛素作用平稳,无明显峰值;预混胰岛素是短效和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可同时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使用胰岛素时需要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剂量,以避免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三、血糖监测
1.监测频率: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如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等,需要频繁监测血糖,可每天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甚至根据需要监测凌晨3点血糖等。而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可每周监测2-3天,每天监测2-3次。
特殊人群: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糖,避免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妊娠糖尿病患者则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严格监测血糖,以确保母婴安全。
2.监测方法:
可使用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常用的采血部位为手指指尖。采血前要保持手指清洁,采血后要正确按压止血。同时,要定期对血糖仪进行校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高血糖:儿童高血糖多为1型糖尿病,治疗上除了胰岛素治疗外,要特别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保证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运动方面要选择适合儿童的运动方式,如跳绳、踢毽子等,且运动时间不宜过长,避免低血糖发生。同时要加强对家长和儿童的糖尿病知识教育,使其了解血糖监测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2.老年高血糖:老年高血糖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生活方式干预中,运动要更加温和,如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跌倒等意外。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控制盐分摄入,预防高血压等并发症。血糖监测要更加频繁且细致,及时发现低血糖等情况。
3.妊娠高血糖:妊娠高血糖患者需要在严格的医疗监护下进行治疗,饮食控制要更加精准,既要保证胎儿的营养需求,又要控制血糖。胰岛素是妊娠高血糖的主要治疗药物,要根据血糖情况谨慎调整剂量,同时密切监测母婴的各项指标,如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的血压等,确保妊娠过程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