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伴有发烧怎么回事
缺铁性贫血伴发热可能由感染因素(感染激活免疫系统影响铁代谢、不同年龄段感染特点不同)和基础疾病因素(血液系统基础疾病叠加感染、慢性疾病合并感染)引起;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感染相关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铁代谢相关指标、感染相关检查);处理包括控制感染(根据病原体选措施、不同人群注意事项)、纠正缺铁性贫血(饮食调整、铁剂补充)、对症支持(退热治疗、补充水分)。
一、可能的原因
(一)感染因素
1.感染引发贫血相关机制:当发生感染时,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入侵人体,会激活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在对抗感染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可能会影响铁的代谢。例如,炎症状态下,铁调素(一种调节铁代谢的多肽激素)水平升高,它会抑制肠道对铁的吸收以及巨噬细胞释放铁,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加重。同时,感染本身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常见的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都可能同时引发缺铁性贫血和发热。比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患者既可能因肺部感染出现发热,又可能因为感染导致铁代谢异常而合并缺铁性贫血。
2.不同年龄段感染特点: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感染,如病毒引起的幼儿急疹,在发热过程中可能伴随轻度的贫血表现,多为感染相关性贫血,其中部分可能存在缺铁因素;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感染后发生缺铁性贫血伴有发热的情况也不少见,且感染可能更隐匿,如泌尿系统的隐匿性感染,容易被忽视,但同样会出现发热和贫血相关表现。
(二)基础疾病因素
1.血液系统基础疾病叠加感染:如果患者本身患有地中海贫血等基础贫血疾病,此时合并感染时更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伴有发热的情况。因为基础贫血状态下,机体对铁的需求相对较高,而感染又进一步影响铁代谢,导致缺铁性贫血加重,同时感染引发发热。例如,地中海贫血患者合并细菌感染时,发热是感染的表现,而感染导致铁利用障碍等进一步加重了缺铁性贫血。
2.慢性疾病合并感染:像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长期的炎症状态可能影响铁代谢,本身存在潜在的缺铁风险,当合并感染时,就会出现缺铁性贫血伴有发热。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慢性炎症环境下,铁调素的异常调节使得铁的吸收和利用出现障碍,加上感染引起的发热,就表现为这种情况。
二、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详细询问发热的起病情况,如发热的急缓、热度、热型等,以及是否伴有咳嗽、咳痰、尿频、尿急、腹痛等感染相关部位的症状;了解贫血的相关表现,如乏力、面色苍白等出现的时间、程度等。例如,询问患者发热是突发高热还是低热持续,是否有最近呼吸道感染后出现乏力加重、面色更苍白等情况。
2.既往史:询问既往是否有贫血病史,如是否诊断过缺铁性贫血,是否有感染性疾病史等。对于女性患者,要询问月经情况,因为月经过多是缺铁性贫血常见的病因之一,如果既往有月经过多病史,现在合并感染发热时更要考虑缺铁性贫血的可能。
(二)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等,面色苍白提示可能存在贫血;测量体温,明确发热的程度。
2.感染相关体征:检查感染部位的体征,如肺部感染时听诊双肺呼吸音情况,是否有啰音;泌尿系统感染时检查肾区有无叩痛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了解血红蛋白水平以评估贫血程度,同时观察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判断是否存在感染。例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体积偏小等;感染时白细胞常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
2.铁代谢相关指标:测定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等指标来评估铁代谢情况。血清铁降低、血清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是缺铁性贫血的典型铁代谢指标变化。
3.感染相关检查:根据可能的感染部位进行相应检查,如怀疑呼吸道感染时做胸片、痰培养等;怀疑泌尿系统感染时做尿常规、尿培养等,以明确感染病原体。
三、处理原则
(一)控制感染
1.根据感染病原体选择合适措施:如果是细菌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感染,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例如,对于细菌引起的肺炎,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以对症退热等支持治疗为主。
2.不同人群的感染控制注意事项:儿童患者在控制感染时,要选择儿童适用的抗感染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代谢情况,防止药物蓄积中毒。
(二)纠正缺铁性贫血
1.饮食调整:鼓励患者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牛肉、猪肉等)、动物肝脏、豆类等。对于儿童,要保证其合理的饮食结构,满足铁的需求;对于老年人,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和营养均衡,确保铁的摄入。
2.铁剂补充:在感染控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考虑铁剂补充,但要注意铁剂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反应。对于儿童,要特别谨慎选择铁剂剂型和剂量,优先选择对胃肠道刺激小的剂型;老年人在补充铁剂时要密切观察胃肠道反应以及肝肾功能情况。
(三)对症支持
1.退热治疗:对于发热患者,根据体温情况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体温<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体温≥38.5℃时,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退热方式,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药物。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发热引起脱水。例如,儿童发热时,优先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老年人发热时要注意补充水分,监测体温变化和身体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