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缺铁性贫血症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来源包括食物摄入和体内再利用,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病因有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和组织缺铁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象、骨髓象、铁代谢等异常,可综合诊断,需与地中海贫血等鉴别,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缺铁性贫血症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
二、铁的代谢相关情况
1.铁的来源
食物摄入:正常成人每日从食物中摄取铁1-1.5mg,肉类、蛋类、动物肝脏等食物含铁量丰富且易吸收;植物性食物中铁的吸收率较低。
体内铁的再利用: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后,其中的铁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血红蛋白。
2.铁的吸收与转运
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吸收。胃酸可使食物中的铁游离,维生素C等还原剂可使高铁还原为亚铁,有利于铁的吸收;而植酸、草酸等可与铁结合成不溶性铁盐,不利于铁的吸收。
转运:经肠道吸收的铁进入血液后,与转铁蛋白结合,被运输到骨髓等需铁的组织中利用。
三、病因
1.铁摄入不足
婴幼儿: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奶粉中铁含量不足且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青少年:青少年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求量大,若饮食中缺铁,易导致缺铁性贫血。
妊娠哺乳期女性:妊娠期间孕妇需要为胎儿提供铁,哺乳期女性铁通过乳汁丢失,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2.铁吸收障碍
胃肠道疾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腹泻、克罗恩病等胃肠道疾病可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
3.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病因,如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道肿瘤等引起的出血)、月经过多(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导致)、咯血(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血红蛋白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等,长期慢性失血使铁丢失过多,引起缺铁性贫血。
四、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苍白:面色、睑结膜、甲床等部位苍白,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体征。
乏力:患者常感疲倦、乏力,活动后易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
2.组织缺铁表现
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儿童较为常见。
异食癖:患者异食癖,喜食一些非食物的物质,如泥土、纸张等。
口腔表现:可出现口腔炎、舌炎、口角炎等,严重者可出现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
毛发干枯、易脱落:头发失去光泽,变得干枯、易折断、脱落。
指甲改变:指甲变薄、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匙状甲)。
五、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红细胞: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更为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小于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小于27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0g/L。
白细胞和血小板:一般无明显异常,合并感染或出血时,白细胞或血小板可出现相应改变。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的表现(核老浆幼)。
铁染色:骨髓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减少,这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之一。
3.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血清铁降低,通常小于8.95μmol/L。
总铁结合力:总铁结合力升高,大于64.44μmol/L。
转铁蛋白饱和度: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小于15%。
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血清铁蛋白降低,小于12μg/L,是诊断缺铁性贫血最敏感的指标。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如有铁摄入不足、铁丢失过多等病史,有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等铁代谢异常,骨髓铁染色显示细胞外铁和铁粒幼细胞减少,即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2.鉴别诊断
地中海贫血:常有家族史,外周血涂片可见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异常,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升高,铁剂治疗无效。
慢性病性贫血:多为慢性炎症、感染、肿瘤等引起的贫血,血清铁降低,但总铁结合力正常或降低,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升高,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增多。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铁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血清铁和铁蛋白增高,骨髓铁染色可见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铁剂治疗无效。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多因喂养不当引起,应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动物肝脏泥等。家长要注意合理喂养,遵循科学的辅食添加原则,确保婴幼儿铁的摄入充足。同时,要密切关注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血常规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缺铁性贫血并及时干预。
2.妊娠哺乳期女性:妊娠哺乳期女性对铁的需求量增加,应注意饮食中铁的补充,多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若已经发生缺铁性贫血,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铁剂。同时,要关注妊娠期间的健康状况,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铁丢失过多的情况,如月经过多等。
3.老年人:老年人缺铁性贫血可能与胃肠道功能减退、慢性疾病(如消化道肿瘤、慢性肾病等)导致铁吸收减少或丢失过多有关。应注意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胃肠道健康,及时发现和治疗慢性疾病。在饮食上,要保证富含铁食物的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