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怎样治疗
脑梗死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神经保护治疗、康复治疗和二级预防。一般治疗需维持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糖;溶栓治疗针对发病4.5小时内符合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考虑静脉溶栓,有相应禁忌证;血管内治疗包括动脉取栓及其他手段;神经保护治疗用依达拉奉等药物清除自由基等保护神经细胞;康复治疗分早期和后期;二级预防要控制危险因素、抗血小板治疗及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一、一般治疗
1.维持生命体征:脑梗死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呼吸、心率等。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吸氧,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通常≥94%)。如果患者血压异常,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如血压过高可能需要使用降压药物,但需谨慎避免血压骤降。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相对较弱,生命体征的监测需要更加频繁和细致。
2.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者,要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可采用翻身、拍背等方法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在儿童脑梗死患者中,由于其气道相对狭窄,保持呼吸道通畅尤为重要,需要特别注意观察呼吸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呼吸道梗阻问题。
3.控制血糖:高血糖会加重脑梗死的病情,需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为7.0~10.0mmol/L)。对于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要根据其血糖水平和身体状况调整降糖方案,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因为低血糖可能比高血糖对脑梗死患者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二、溶栓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若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的常用药物为阿替普酶等。溶栓治疗可以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挽救缺血半暗带,但也存在出血等风险。在年龄较大的患者中,溶栓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肝肾功能、出血倾向等。
2.禁忌证:存在颅内出血史、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近3周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史、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血压过高(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等情况时,一般不适合溶栓治疗。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严重出血性疾病,溶栓治疗需谨慎权衡利弊。
三、血管内治疗
1.动脉取栓:对于发病6小时内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可考虑动脉取栓治疗。通过导管将血栓取出,恢复血管再通。动脉取栓的效果与发病时间密切相关,发病时间越短,取栓效果越好。在不同年龄的患者中,动脉取栓的操作和风险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血管迂曲等情况,增加了操作的难度,但如果符合适应证,仍可能从动脉取栓中获益。
2.其他血管内治疗手段:如血管成形术等,适用于某些特定类型的血管病变导致的脑梗死,但相对动脉取栓应用范围较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血管情况来决定是否采用。
四、神经保护治疗
1.药物选择:可使用依达拉奉等神经保护剂,其作用机制是清除自由基,减轻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依达拉奉在多项临床研究中被证实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对于不同年龄和基础疾病的患者,神经保护治疗的药物选择和剂量可能需要调整,例如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考虑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2.作用机制:神经保护剂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除了清除自由基外,还可能涉及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脑代谢等。这些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减少梗死面积的进一步扩大。
五、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早期康复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康复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儿童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需要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方案,例如针对儿童的运动功能恢复,采用适合其年龄的康复训练方法,同时要注重心理关怀,因为儿童在患病后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2.后期康复:后期康复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等。根据患者的具体功能障碍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康复训练需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逐步增加训练强度。例如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要耐心引导,根据患者的语言恢复情况调整训练方案。
六、二级预防
1.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一般为<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时应<130/80mmHg);对于高血脂患者,需根据血脂水平使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目标值以下;对于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等综合措施控制血糖。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在控制危险因素时可能有不同的注意事项,例如女性绝经后在控制血脂方面可能需要更加关注,老年患者在调整药物剂量时要考虑肝肾功能的变化。
2.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无禁忌证的脑梗死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出血等不良反应,例如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需要同时采取保护胃黏膜等措施。
3.其他预防措施:戒烟限酒,建议患者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合理饮食,建议采用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模式,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的摄入。适当运动,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