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
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涉及定义、发病机制相关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和预防等方面。其发病与血管因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液成分因素(高凝状态)等有关;临床表现有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认知功能影响等;辅助检查包括头颅CT和MRI等;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改善脑循环、进行康复治疗;预防要通过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运动)和定期体检来实现。
一、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的定义
双侧基底节区脑梗死是指双侧大脑半球基底节区发生的脑梗死,基底节区是大脑重要的神经结构区域,包含尾状核、豆状核等,此处发生梗死会影响神经传导等功能。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脑深部小动脉闭塞引起的直径在2-15毫米的小梗死灶,多发生在基底节区等部位,通常是因为长期高血压等导致小动脉玻璃样变等,使得血管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病灶。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血管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导致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高血压的影响类似,但老年人群血管弹性本身下降,更易受高血压影响。例如,研究发现长期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比血压正常人群显著升高,双侧基底节区由于其血管分布特点,也更容易受到高血压导致的血管病变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可使脑血管管腔狭窄,血液供应减少。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概率增加,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动脉粥样硬化会影响双侧基底节区及其他部位的血液供应,当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引发脑梗死,包括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
2.血液成分因素
高凝状态:某些疾病或生理状态可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患有恶性肿瘤、长期口服避孕药等情况。高凝状态下血液更容易形成血栓,当血栓堵塞脑内小动脉时,就可能引发腔隙性脑梗死,对于女性而言,长期口服避孕药可能增加血液高凝风险,进而影响双侧基底节区等部位的血管情况。
二、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运动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肢体无力,双侧基底节区病变可能导致双侧肢体不同程度的无力,轻者表现为持物不稳、行走时腿软等,严重者可能出现偏瘫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有所差异,老年患者可能因为机体功能衰退,症状相对更易被忽视或加重更明显。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原本有步态不稳的情况,发生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时,步态不稳会进一步加重。
感觉障碍:可出现肢体麻木等感觉异常。对于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发生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时,感觉障碍可能更为复杂,因为糖尿病可能同时存在周围神经病变,会干扰对脑梗死导致感觉障碍的判断。
2.特殊表现
认知功能影响:双侧基底节区与认知功能相关,患者可能出现认知减退,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在老年人群中,本身认知功能随年龄有一定减退趋势,发生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时,认知减退可能更明显,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如忘记熟悉的物品放置位置、难以完成复杂的日常事务等。
三、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的辅助检查
1.头颅CT检查
双侧基底节区脑梗死:头颅CT可发现双侧基底节区有低密度梗死灶,通过CT能清晰显示梗死灶的部位、大小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CT表现基本相似,但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脑萎缩等情况,在判断梗死灶时需要综合考虑。
腔隙性脑梗死:头颅CT能发现脑深部的小低密度灶,直径多在2-15毫米,边界清楚。在儿童中一般很少出现腔隙性脑梗死,主要发生在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因为儿童脑血管结构和成人不同,发病机制也有差异。
2.头颅MRI检查
双侧基底节区脑梗死: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比CT更敏感,尤其是在早期,能更早发现双侧基底节区的梗死病灶,可清晰显示梗死灶的信号变化等情况。对于有特殊病史如血管炎等的患者,MRI能更精准地评估双侧基底节区的病变情况。
腔隙性脑梗死:头颅MRI能更清楚地显示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尤其是在早期和较小的病灶,能更好地区分梗死灶与其他脑部病变。在女性妊娠期间,一般不优先选择MRI检查中的增强等可能有辐射或影响胎儿的检查方式,而在非妊娠人群中,MRI是评估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四、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压,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来平稳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如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但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有严重动脉硬化的患者,血压不宜降得过低,避免脑灌注不足。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必要的降糖药物使血糖达标,维持在合理的血糖水平范围内,以减少对血管等的进一步损害。
2.改善脑循环治疗
可使用一些改善脑循环的药物,但不涉及具体剂量等服用指导,主要是通过药物来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状况。例如,一些扩张脑血管的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脑梗死导致的脑缺血情况,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由医生综合判断。
3.康复治疗
运动功能康复: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治疗,针对患者的肢体无力等运动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如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训练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需要进行调整,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儿童一般很少发生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若有特殊情况,康复训练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认知功能康复:对于存在认知功能影响的患者,进行认知康复训练,如通过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等改善认知功能。在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中,家属要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认知能力。
五、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的预防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提倡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的摄入。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调整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老年人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儿童要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多摄入高盐、高脂、高糖食物,预防成年后相关疾病的发生。例如,低盐饮食可以减少高血压的发生风险,进而降低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概率。
运动: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要适宜,老年人运动要注意安全,避免剧烈运动;儿童要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促进身体发育和健康,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压、血脂等,对预防脑梗死有积极作用。
2.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检测。对于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要更加密切地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例如,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要定期检测血压,及时发现血压异常并进行干预,预防双侧基底节区及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