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如何预防
为预防羊水栓塞,需识别高危因素并加强监测,规范产科操作,重视中期妊娠引产相关操作,提高医护人员救治意识与能力,高龄及有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要遵循预防措施。
一、识别高危因素并加强监测
羊水栓塞的高危因素包括高龄产妇、多产妇、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收缩过强等。对于存在这些高危因素的孕妇,需加强产前检查与产时监测。例如,高龄产妇在孕期应更密切监测血压、血糖及胎儿发育情况,多产妇要关注子宫收缩及产程进展等,通过密切监测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干预措施。
二、规范产科操作
1.人工破膜操作:人工破膜应选择在宫缩间歇期进行,破膜时要控制羊水流出速度,避免羊水快速大量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因为快速大量的羊水进入可能增加羊水栓塞发生风险,所以操作需缓慢、谨慎。
2.正确使用缩宫素:使用缩宫素引产或加强宫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密切观察宫缩、胎心等情况。根据宫缩强度调整缩宫素剂量,避免宫缩过强,一旦出现宫缩过强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防止因宫缩过强导致子宫血窦开放,增加羊水栓塞发生几率。
三、重视中期妊娠引产相关操作
中期妊娠引产时,破膜后应尽量使羊水缓慢流出,可采用高位破膜等方法,避免羊水压力骤降导致羊水进入母体循环。同时,引产后要密切观察产妇情况,如出现寒战、胸闷等异常表现需及时排查羊水栓塞可能。
四、提高医护人员救治意识与能力
医护人员需熟悉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抢救流程。在产房等分娩场所应配备齐全的抢救设备和药品,定期进行羊水栓塞相关急救培训,确保一旦发生羊水栓塞能迅速、准确地进行抢救。例如,医护人员要熟知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的使用指征和作用机制,能在第一时间为患者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抗过敏等抢救措施。
五、特殊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对于高龄、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孕妇,在孕期及分娩过程中更要严格遵循上述预防措施。高龄孕妇本身各器官功能有所下降,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同时合并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增加风险,所以需更加谨慎地进行产前监测、规范产科操作等。而多产妇由于子宫肌纤维有损伤等情况,在分娩时也要特别注意宫缩情况和羊水流出情况,加强监测和护理,降低羊水栓塞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