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丧失、呼吸异常、大动脉搏动消失、面色改变、瞳孔变化及部分患者出现抽搐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意识丧失:这是心脏骤停最突出的表现之一。由于心脏停止跳动,无法向大脑等重要器官有效供血,患者会在短时间内突然失去意识,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在心脏骤停发生时,都会迅速出现意识丧失的情况。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突发心脏骤停,周围人会发现患者突然倒下,呼之不应。
呼吸异常:心脏骤停后,患者的呼吸会出现异常,常表现为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濒死样呼吸。这是因为心脏停搏导致机体缺氧,呼吸中枢受到影响。对于儿童来说,正常的呼吸节律被打破,可能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后逐渐减慢至停止;成人也会出现类似的呼吸改变,从正常呼吸转变为不规则、微弱的呼吸最终停止。
大动脉搏动消失:触摸颈动脉(对于成人)或股动脉(对于儿童等情况)时,无法触及明显的搏动。这是因为心脏骤停后,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导致大动脉内没有血流通过。在急救现场,快速判断大动脉搏动是否消失是初步判断心脏骤停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专业急救人员会迅速用手指按压患者的颈动脉,感受是否有搏动。
面色改变:患者的面色会迅速发生变化,多呈苍白或发绀。这是由于机体缺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最初可能表现为面色苍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出现口唇、甲床等部位的发绀,因为缺氧使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心脏骤停时都会出现面色的这种改变。
瞳孔变化:心脏骤停后,患者的瞳孔会逐渐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这是因为脑部供血中断,导致瞳孔括约肌功能失调。一般在心脏骤停发生后15-30秒,瞳孔开始散大,并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提示脑供血已经严重不足,预后不良。例如,在观察心脏骤停患者时,可以发现其瞳孔逐渐扩大,对光线刺激没有反应。
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抽搐等表现,这是由于大脑缺氧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本身有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人,心脏骤停发生时上述临床表现会更加迅速地出现,而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其身体机能和储备能力相对较弱,心脏骤停后的临床表现可能也会更加急促地呈现出来,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来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