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肚和便秘的区别
攒肚多见于母乳喂养婴儿,出生后2-6周出现,是正常生理现象,表现为排便间隔延长但大便性状正常,因消化功能完善致食物残渣少,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大月龄添加辅食后可规律,可腹部按摩;便秘指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等,原因多样,饮食、习惯、疾病等均可致,婴儿便秘多非药物干预,儿童便秘需纠正生活方式或治疾病,特殊疾病人群便秘要结合原发疾病处理,如甲减患儿要调甲状腺素,巨结肠患儿多表现便秘需手术等。
一、定义与表现
1.攒肚:多见于母乳喂养的婴儿,一般在出生后2-6周出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宝宝大便规律发生改变,表现为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但大便性状正常,为黄色软便,不伴有排便困难等不适症状,宝宝精神状态、食欲等一般情况良好。这是因为宝宝满月后消化功能逐渐完善,对母乳能充分地进行消化、吸收,致使每天产生的食物残渣很少,不足以刺激直肠形成排便。
2.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坚硬,排出困难。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人群,除了排便频率减少外,还常伴有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等。其原因较多,可能与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没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肠道疾病(如先天性巨结肠等)、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等有关。
二、发生机制
1.攒肚:母乳喂养的宝宝,随着消化酶分泌增多,消化功能逐渐完善,对母乳消化吸收充分,食物残渣少,肠道蠕动刺激不足,导致排便间隔延长。
2.便秘:如果是饮食因素导致的便秘,是因为食物中缺乏足够的纤维素等成分,肠道内粪便形成少,且大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大便干结。如果是疾病因素,如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结肠缺乏神经节细胞,导致肠管痉挛,粪便通过困难;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因为甲状腺素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导致排便减少等。
三、处理方式
1.攒肚: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继续观察,随着宝宝月龄增大,添加辅食后,排便会逐渐规律。平时可以适当做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宝宝腹部,促进肠道蠕动。
2.便秘:首先调整饮食,对于婴儿便秘,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人工喂养的宝宝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奶粉冲调比例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让宝宝坐马桶,培养排便反射。如果是疾病引起的便秘,需要治疗原发疾病,如先天性巨结肠多需要手术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需要补充甲状腺素等。
四、特殊人群情况
1.婴儿期:婴儿攒肚是常见生理现象,一般无需特殊干预,而婴儿便秘需要关注其饮食情况,小婴儿便秘尽量通过调整饮食等非药物方式处理,因为低龄儿童药物使用需谨慎,优先非药物干预。
2.儿童期:儿童攒肚一般是正常生理过程,而儿童便秘如果是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需要纠正其饮食、排便习惯等,若是疾病导致需针对疾病治疗。
3.特殊疾病状态人群:比如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儿,出现便秘时,除了考虑便秘的一般处理外,还要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调整甲状腺素水平。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出现攒肚的情况较少,主要表现为便秘,需考虑手术等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