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是常见肺外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起,临床症状多样,因病情、病变部位及病理类型而异,全身症状有发热、盗汗、乏力消瘦,消化道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腹部肿块,还有食欲不振、便血等其他症状,诊断鉴别需综合多方面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一、全身症状
1.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低热或中等度热,呈午后潮热表现,部分患者可伴有夜间盗汗。这是因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被激活,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机体代谢相对旺盛,发热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常以高热为表现形式,需密切关注其体温变化及全身一般状况。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合并糖尿病等,发热可能持续时间较长且不易控制,需加强病情监测。
2.盗汗:夜间睡眠时出汗较多,醒后汗止。这与结核杆菌感染后引起的机体代谢紊乱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自主神经调节功能较差,更容易出现盗汗症状,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皮肤感染。
3.乏力、消瘦:患者常感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体重逐渐减轻。这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在体内繁殖,消耗机体大量能量,同时患者食欲减退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对于儿童患者,长期的乏力、消瘦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需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支持身体正常生长。
二、消化道症状
1.腹痛:多位于右下腹,因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或钝痛,有时在进餐时诱发,与进餐引起的胃肠反射有关。进食后,食物刺激肠道蠕动,病变部位受到牵拉而引发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腹部绞痛,多因合并肠梗阻所致。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痛觉感知可能相对迟钝,腹痛表现可能不典型,需仔细观察其他伴随症状以明确诊断。
2.腹泻与便秘交替:溃疡型肠结核常表现为腹泻,粪便多为糊状,无脓血。这是因为溃疡型病变使肠道黏膜受到破坏,吸收功能障碍,同时结核毒素刺激肠道引起蠕动增加。而增生型肠结核多以便秘为主要表现,这是由于增生型病变导致肠腔狭窄,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在儿童患者中,腹泻可能更为频繁,需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3.腹部肿块:增生型肠结核可触及腹部肿块,质地中等,比较固定,伴有轻度或中度压痛。肿块多位于右下腹,是由于肠壁增厚和周围组织粘连形成。当发现腹部肿块时,需与其他肠道疾病如结肠癌等进行鉴别诊断,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等进一步明确。
三、其他症状
1.食欲不振:患者常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这与结核中毒症状以及胃肠道功能紊乱有关。对于儿童患者,食欲不振会影响其营养摄入,进而影响生长发育,需要调整饮食结构,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2.便血:一般出血量较少,溃疡型肠结核病变累及血管时可出现少量便血。但如果合并较严重的肠道病变或其他并发症,也可能出现较多量便血,需密切观察便血的颜色、量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便血还需警惕是否合并其他肠道疾病如肠道肿瘤等。
总之,肠结核的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等,以准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