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脂肪肝是怎么回事
酒精性脂肪肝是长期大量饮酒引发的肝脏疾病早期阶段,发病与酒精代谢致肝细胞损伤、脂肪堆积有关,临床表现隐匿,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诊断靠病史采集、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预防与干预需避免饮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高危人群监测
一、定义与基本机制
酒精性脂肪肝是因长期大量饮酒引发的肝脏疾病,属于酒精性肝病的早期阶段。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酒精在肝脏内的代谢有关,酒精进入人体后,大部分在肝脏经乙醇脱氢酶等作用代谢为乙醛,乙醛具有毒性,会损伤肝细胞,影响肝细胞的脂肪代谢、蛋白质合成等功能,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进而形成酒精性脂肪肝。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每日饮酒量超过一定标准(男性每日摄入酒精量超过40g,女性超过20g,持续5年以上),患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显著增加。
二、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部分人可能有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肝大等体征,但一般症状相对隐匿,容易被忽视。
三、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一般来说,成年人群更容易因饮酒患酒精性脂肪肝,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更易受饮酒影响,这与男性通常饮酒量相对较多等因素有关。不过,女性在同等饮酒量下,可能对酒精性肝病更敏感,发展为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的时间可能更短。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是最主要的生活方式相关危险因素,此外,若同时存在高脂饮食等情况,会加重肝脏脂肪代谢负担,促进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例如,长期饮酒且每日摄入高脂肪食物的人群,比单纯饮酒或单纯高脂饮食的人群患酒精性脂肪肝的概率更高。
病史:本身有肝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原有病毒性肝炎等,再加上长期饮酒,会显著增加患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因为原有肝脏疾病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饮酒进一步加重肝脏损伤和脂肪代谢紊乱。
四、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饮酒史,包括饮酒的量、持续时间等。
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可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轻度升高,AST/ALT比值常大于2等,同时可能有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等表现。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见肝脏回声增强等脂肪肝的超声表现;CT检查可发现肝脏密度降低等情况,一般肝脏CT值低于脾脏CT值可辅助诊断酒精性脂肪肝;磁共振成像(MRI)对脂肪肝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能更精准地评估肝脏脂肪变的程度等。
五、预防与干预
避免饮酒:对于有长期饮酒习惯的人群,尤其是有患酒精性脂肪肝风险的人群,应严格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应控制在20g以下,女性控制在10g以下,若能戒酒则是预防酒精性脂肪肝的最有效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的摄入;适度运动,维持健康体重,通过运动消耗多余脂肪,有助于改善肝脏脂肪代谢情况。
高危人群监测:有长期大量饮酒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如定期检测肝功能、腹部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酒精性脂肪肝并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