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是极为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发病时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发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DIC、肾衰竭或猝死等严重病理改变。其发病机制是羊水有形成分引发免疫反应和凝血功能紊乱;高危因素包括产妇因素(高龄、经产、胎盘子宫异常、宫缩过强等)和分娩过程因素(人工破膜后、宫缩强时);临床表现有呼吸循环衰竭、出血倾向、多器官功能衰竭;诊断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处理需立即抢救,包括抗过敏、解除肺动脉高压等;对产妇生命威胁大,高龄产妇风险更高,经产妇也需密切观察,胎儿可能受影响,家属需心理支持。
羊水栓塞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它是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肾衰竭或猝死等一系列严重病理改变的过程。
发病机制
羊水含有胎儿的细胞、毳毛、胎脂等有形成分,当这些成分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后,会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和凝血功能紊乱。首先,羊水内的有形成分作为抗原,激发母体的过敏反应,导致肺动脉高压、肺水肿等肺循环障碍;同时,激活凝血系统,使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进而发生DIC,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等情况。
高危因素
产妇因素:高龄产妇(年龄≥35岁)、经产妇相对更容易发生羊水栓塞;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破裂等胎盘及子宫异常情况,会增加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机会;宫缩过强或催产素(缩宫素)使用不当导致子宫收缩过频、过强,使宫腔内压力增高,也易促使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
分娩过程因素:在分娩过程中,尤其是人工破膜后、宫缩较强时,羊水更易通过子宫蜕膜静脉窦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临床表现
呼吸循环衰竭:患者在分娩过程中或分娩后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烦躁不安、咳嗽、胸痛等症状,随后可能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
出血倾向:患者可出现全身皮肤黏膜出血、伤口及注射部位渗血,严重者可发生难以控制的大量阴道出血。
多器官功能衰竭: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肾衰竭的表现,如少尿、无尿等;还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如意识障碍等。
诊断与处理原则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实验室检查可能发现DIC相关指标异常,如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等;特殊检查如肺动脉造影等可协助诊断,但由于其有创性,临床应用相对受限。
处理原则:一旦怀疑羊水栓塞,需立即进行抢救。主要措施包括抗过敏、解除肺动脉高压、抗休克、防治DIC及肾衰竭、预防感染等。例如,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抗过敏,应用阿托品等药物解除肺动脉高压,补充血容量抗休克,使用肝素等药物防治DIC等。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产妇:羊水栓塞病情凶险,对产妇生命威胁极大。高龄产妇本身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发生羊水栓塞时风险更高,需要在孕期做好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经产妇也不能掉以轻心,分娩过程中需密切观察产程变化。
胎儿:羊水栓塞可能导致胎儿血氧供应中断等情况,胎儿可能出现胎心异常等表现,严重时可导致胎儿死亡。因此,在处理羊水栓塞的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胎儿状况,必要时可能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如剖宫产等挽救胎儿生命,但这也会增加产妇的风险。
其他人群:对于家属等相关人群,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因为羊水栓塞病情的不确定性和严重性会给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要让家属了解病情的发展和可能的预后等情况,以便更好地配合医疗救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