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是什么意思
羊水栓塞是分娩过程中极为严重的并发症,由羊水及其内容物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发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等一系列严重症状,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发病机制是羊水中有形成分触发免疫和凝血反应。临床表现有呼吸循环衰竭、凝血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高危因素包括高龄产妇、多胎妊娠、胎膜早破、子宫收缩过强、剖宫产等。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特殊检查,需与子痫等鉴别。处理需抢救生命并进行产科处理。预后与病情及抢救及时相关,可通过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措施及医护提高认识来预防。
一、发病机制
羊水栓塞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羊水中的有形成分(如胎儿的角化上皮、胎脂、胎粪、毳毛等)进入母体血液循环,触发了机体的一系列免疫反应和凝血反应。这些有形成分作为抗原,刺激母体产生过敏样反应,同时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引发DIC等严重并发症。
二、临床表现
1.呼吸循环衰竭:在分娩过程中或分娩后短时间内,产妇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表现。这是因为羊水成分进入血液循环后,阻塞肺动脉及小动脉,引起肺动脉高压,进而导致急性右心衰竭,同时影响肺换气功能,造成呼吸衰竭。
2.凝血功能障碍:产妇可出现全身广泛出血,如阴道大量流血、伤口及针眼渗血、皮肤瘀斑等。这是由于羊水激活凝血系统后,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并引发纤溶亢进,导致凝血功能紊乱。
3.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肾、脑等重要器官功能受损,出现少尿、无尿、意识障碍等表现。
三、高危因素
1.高龄产妇:年龄≥35岁的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产妇的身体机能等可能发生变化,使得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后更易引发严重反应。
2.多胎妊娠:多胎妊娠时子宫内压力较高,容易发生胎膜早破等情况,增加了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机会。
3.胎膜早破:胎膜破裂后,羊水更容易通过子宫蜕膜静脉窦等途径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4.子宫收缩过强:子宫收缩过强会使子宫内压力骤增,促使羊水更快地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5.剖宫产:剖宫产时子宫切口处的血窦开放,也增加了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可能性。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实验室检查可能发现DIC相关指标异常,如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特殊检查如肺动脉造影等可发现肺动脉内有羊水成分,但由于其为有创检查,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2.鉴别诊断:需与子痫、心力衰竭、空气栓塞等疾病相鉴别。子痫多有高血压、蛋白尿等表现;心力衰竭有心脏病史及相应的心脏体征等;空气栓塞多有空气进入血液循环的明确诱因等。
五、处理原则
1.抢救生命:一旦怀疑羊水栓塞,应立即进行抢救,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抗休克、抗过敏、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等。例如,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应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抗过敏,使用肝素等药物纠正凝血功能紊乱等。
2.产科处理:在产妇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尽快结束分娩,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阴道助产或剖宫产等方式。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羊水栓塞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抢救是否及时等密切相关。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及时抢救,部分产妇可存活,但仍有一定的死亡率,且存活者可能会有一些远期并发症,如肺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
2.预防:针对高危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如严密观察产程,正确掌握催产素的使用方法,避免子宫收缩过强;人工破膜时应在宫缩间歇期进行等,以降低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同时,医护人员需提高对羊水栓塞的认识,具备快速识别和抢救的能力,以改善产妇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