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抢救流程
识别心脏骤停需判断意识和呼吸,启动急救系统要呼叫急救人员并获取AED,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不同年龄部位、频率、深度不同)、开放气道(不同年龄方法不同)、人工呼吸(不同年龄吹气量和按压通气比例不同),使用AED要按步骤操作,后续要继续心肺复苏并移交患者,特殊人群抢救要注意相应特点及结合基础疾病调整措施
一、识别心脏骤停
1.判断意识:轻拍并呼喊患者,若没有反应则提示可能心脏骤停。对于儿童,可轻拍肩部并大声呼叫;婴儿则轻拍足底等刺激方式观察有无反应。不同年龄人群的反应判断标准不同,儿童和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与成人有差异,所以刺激方式和判断意识的敏感度需相应调整。
2.判断呼吸: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同时听有无呼吸音,时间应在5-10秒内完成。儿童和婴儿的呼吸观察要更细致,因为他们的呼吸相对较浅,胸部起伏可能不明显,需要注意胸廓的运动情况来判断呼吸是否存在。
二、启动急救系统
1.呼叫急救人员: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我国的120。在呼叫时要清晰告知地点、患者大致情况等信息。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特殊情况的患者,如已知有心脏疾病史的患者,需在电话中重点说明。
2.获取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果现场配备AED,尽快获取并准备使用。
三、心肺复苏(CPR)
1.胸外按压
按压部位:成人是两乳头连线中点,儿童是胸骨中下1/3处,婴儿是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一横指处。不同年龄人群的胸外按压部位因身体解剖结构差异而不同,成人和儿童的胸骨结构与婴儿不同,所以按压部位需要准确把握。
按压频率:成人至少100-120次/分钟,儿童和婴儿同样是至少100-120次/分钟。按压频率的要求是基于心肺复苏时保证有效的血液循环的科学依据,不同年龄人群的心肺功能基础不同,但都需要达到相应的频率来维持有效的心肺复苏。
按压深度:成人至少5cm,儿童至少胸廓前后径的1/3(大约5cm),婴儿至少胸廓前后径的1/3(大约4cm)。按压深度的确定是为了能够有效挤压心脏,促进血液循环,不同年龄人群的胸廓大小不同,所以按压深度有相应的标准。
2.开放气道
成人和儿童:采用仰头抬颌法,一只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头后仰,另一只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下方将下颌向上抬起。
婴儿:采用改良的仰头抬颌法,用一只手的两手指置于下颌骨下方,轻轻抬起下颌,头部后仰程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后仰导致气道梗阻加重。
3.人工呼吸
成人:每次人工呼吸持续1秒以上,吹气量足够使胸廓起伏,频率与胸外按压配合,如30:2(即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儿童和婴儿:人工呼吸时吹气量要适度,以看到胸廓起伏为准,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同样是30:2,但要注意儿童和婴儿的呼吸功能特点,避免过度通气。
四、使用AED
1.打开AED:按照AED的操作提示打开设备,一般会有语音提示引导操作。
2.粘贴电极片:将电极片按照AED的指示粘贴在患者胸部正确位置,一个置于右锁骨下方,另一个置于左乳头外侧。
3.分析心律:AED会自动分析患者心律,在分析过程中不要接触患者。
4.实施电击除颤:如果AED提示需要电击除颤,确保所有人远离患者后按下电击按钮进行除颤。
五、后续处理
1.继续心肺复苏:除颤后应立即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按照30:2的按压通气比例继续操作,直到急救人员到来或患者恢复自主循环。
2.移交患者:将患者移交给专业急救人员,配合急救人员进行后续的治疗和转运等工作,向急救人员详细提供患者的病史等相关信息。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老年人,其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要注意按压和通气的力度和频率的准确性;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性和部位的准确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等的患者,在抢救过程中要结合其基础疾病情况,遵循相应的急救原则进行处理,并且在整个抢救流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抢救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