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法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包括急性发作期治疗和预防复发治疗,急性发作期有刺激迷走神经法(如按压颈动脉窦、Valsalva动作、诱导恶心、潜水反射法)和药物治疗(如腺苷、维拉帕米、普罗帕酮);预防复发治疗有药物预防(如β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胺碘酮)和导管消融治疗;还需注意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的治疗注意事项。
一、急性发作期治疗
1.刺激迷走神经法:
按压颈动脉窦:适用于年龄较大、病情稳定的患者,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先按压一侧颈动脉窦,每次按压时间不超过10-15秒,若无效可换另一侧,注意不能同时按压两侧,避免引起脑缺血等严重后果。
Valsalva动作: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适用于清醒且能配合的患者,但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慎用。
诱导恶心:用压舌板等刺激咽喉部引起恶心,可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终止心动过速,但操作需轻柔,避免引起呕吐误吸等。
潜水反射法:适用于儿童,用冷水浸湿的毛巾敷于面部,时间约10-15秒,通过寒冷刺激引起潜水反射,兴奋迷走神经终止发作,但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儿面色等情况。
2.药物治疗:
腺苷:起效迅速,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常用药物之一,通过阻滞房室结发挥作用,但需快速静脉注射,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呼吸困难、胸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哮喘患者慎用。
维拉帕米:为钙通道阻滞剂,可减慢房室结传导,适用于无心力衰竭的患者,但静脉注射时需缓慢给药,并密切监测心率、血压等,严重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
普罗帕酮:属于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延长房室结、房室旁路的不应期及传导速度,可用于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但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患者禁用。
二、预防复发治疗
1.药物预防: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通过抑制心肌细胞β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可用于预防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发,但支气管哮喘患者慎用,心动过缓患者禁用。
普罗帕酮:除了急性发作期使用外,也可用于预防复发,但需注意其禁忌证。
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可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宜使用其他药物的患者预防复发,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肺纤维化、甲状腺功能紊乱等不良反应,需定期监测肺功能、甲状腺功能等。
2.导管消融治疗:
对于频繁发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导管消融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根治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等能量传递到心脏内异常传导通路部位,使其发生凝固性坏死,从而阻断异常传导路径。该治疗方法对于大多数患者效果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如心脏穿孔、房室传导阻滞等,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包括心电监护、生命体征等。对于儿童患者,需充分评估其心脏大小、导管操作的可行性等,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患儿安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需更加谨慎,急性发作期刺激迷走神经法的操作要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在药物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如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需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导管消融治疗儿童患者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儿童的心率、呼吸、体温等变化,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急性发作期刺激迷走神经法的操作要缓慢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引起血压骤降等情况。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如胺碘酮长期使用对老年患者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需更加密切监测。导管消融治疗老年患者时,要充分评估其心功能等情况,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以及并发症的预防。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需权衡母胎安全。急性发作期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刺激迷走神经法等。药物治疗时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明确致畸或其他不良影响的药物。导管消融治疗一般在妊娠中晚期,经过充分评估母胎情况后谨慎选择,术前需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手术风险和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