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黄疸是什么病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因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致胆汁在肝内淤积反流入血引起的黄疸。发病机制涉及胆汁分泌排泄多环节异常;病因分肝内性(肝细胞性、肝内胆管性)和肝外性(胆管外梗阻性);临床表现有皮肤巩膜黄染、瘙痒及其他表现;诊断靠实验室检查(胆红素、肝功能、胆汁酸测定)和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治疗需针对病因及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胆汁的正常分泌和排泄涉及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以及胆管对胆汁的转运、排泄等多个环节。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时,都可能导致胆汁淤积。例如肝细胞受损时,其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能力下降;胆管梗阻时,胆汁排泄受阻,均可引发胆汁淤积,进而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黄疸表现。
二、病因分类
1.肝内性胆汁淤积
肝细胞性病因:多种肝脏疾病可引起,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以病毒性肝炎为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后,会影响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包括胆汁的分泌和排泄相关过程,从而导致胆汁淤积。
肝内胆管性病因:包括肝内胆管结石、华支睾吸虫病等。肝内胆管结石可阻塞胆管,使胆汁排泄不畅;华支睾吸虫寄生在肝内胆管,会破坏胆管结构和功能,引起胆汁淤积。
2.肝外性胆汁淤积
胆管外梗阻病因:如胆总管结石、胰头癌、胆管癌等。胆总管结石可堵塞胆总管,导致胆汁无法顺利排出;胰头癌或胆管癌会压迫胆管,使胆管狭窄或梗阻,进而引起胆汁淤积。
三、临床表现
1.皮肤和巩膜黄染:这是最突出的表现,皮肤呈暗黄色,巩膜黄染明显。不同人群由于肤色等差异,黄染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较为明显。
2.瘙痒:由于胆汁淤积,胆汁酸盐沉积于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这在一些慢性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中较为常见。对于儿童患者,瘙痒可能会影响其睡眠和生活质量;老年患者可能因瘙痒而搔抓皮肤,增加皮肤破损感染的风险。
3.其他表现:长期胆汁淤积可导致脂肪吸收不良,引起脂肪泻;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K)吸收障碍,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胆红素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这是胆汁淤积性黄疸的重要实验室特征。例如,总胆红素可升高至几十甚至几百μmol/L,结合胆红素占比往往超过50%。
肝功能检查: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常明显升高。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参考值有所差异,例如儿童的ALP和GGT水平可能与成人不同,但在胆汁淤积时均会出现显著升高。
胆汁酸测定:血清胆汁酸水平升高,对胆汁淤积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了解肝内外胆管是否扩张、有无结石、肿瘤等病变。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无创,是常用的筛查方法;老年患者若存在心肺功能等问题,超声检查也较为适用。
CT及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胆道系统及肝脏的病变情况,有助于明确梗阻的部位和原因。例如,对于胰头癌导致的胆管梗阻,CT或MRI可准确发现胰腺部位的病变。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肝外胆管结石引起的胆汁淤积性黄疸,可通过手术取石解除梗阻;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内胆汁淤积,需进行抗病毒等相应的肝炎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引起的则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2.对症支持治疗:对于瘙痒症状,可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缓解;对于脂肪泻,可补充脂溶性维生素等进行对症处理。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胆汁淤积性黄疸可能由先天性胆道畸形等特殊病因引起,在诊断和治疗时需更加谨慎。例如先天性胆道闭锁是新生儿胆汁淤积的常见病因之一,早期诊断和手术干预非常关键。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与成人不同,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肾功能等造成不良影响的药物。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胆汁淤积性黄疸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老年患者的肝功能储备相对较差,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需要密切监测各项指标。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需特别谨慎,某些治疗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要根据病情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