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心慌气短胸闷是怎么回事
孕妇出现心慌、气短和胸闷症状的原因包括生理、病理、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生理因素有血容量增加、子宫增大、激素变化;病理因素涉及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脏病、肺部疾病;生活方式因素包含缺乏运动、过度劳累、精神压力。特殊人群如高龄孕妇、有慢性疾病史孕妇、多胎妊娠孕妇更需关注此类症状。出现症状时,症状轻可通过休息等缓解,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则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治疗。
一、生理因素
1.血容量增加:怀孕后,孕妇的血容量会逐渐增加,至孕晚期可比未孕时增加约30%-45%。这使得心脏的负担加重,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泵血,从而可能导致心慌、气短和胸闷的症状。这种生理变化一般从孕早期就开始逐渐显现,到孕32-34周达到高峰。
2.子宫增大:随着孕周的增加,子宫不断增大,向上挤压膈肌,使胸腔的空间变小,肺部的扩张受限。这会影响孕妇的呼吸功能,导致呼吸费力,出现气短和胸闷的感觉。通常在孕中期以后,子宫增大的影响会更加明显。孕妇在活动后,如爬楼梯、走路稍快时,症状可能会加重。
3.激素变化: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如孕激素水平升高,会使呼吸道的平滑肌松弛,呼吸道阻力增加,也会影响呼吸,导致孕妇感觉呼吸不畅,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同时,激素变化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使孕妇对身体的不适更加敏感。
二、病理因素
1.贫血:孕期由于孕妇对铁、叶酸等营养素的需求增加,如果摄入不足,容易发生贫血。贫血会导致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身体各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心脏就会加快跳动来弥补这种缺氧状态,从而引起心慌、气短和胸闷。一般孕妇血红蛋白低于110g/L就可诊断为孕期贫血。
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会使孕妇的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同时,高血压还可能导致小血管痉挛,影响胎盘和全身的血液循环,进一步加重孕妇的不适。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眼花、胸闷等症状,严重时会危及孕妇和胎儿的生命。
3.心脏病:如果孕妇本身患有心脏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怀孕后心脏负担加重,原有心脏病可能会加重,导致心慌、气短和胸闷等症状更加明显。心脏病孕妇在孕期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较高,需要密切监测和管理。
4.肺部疾病:如哮喘、肺炎等肺部疾病,会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导致孕妇缺氧,出现呼吸急促、胸闷等症状。有肺部疾病史的孕妇在孕期病情可能会复发或加重。
三、生活方式因素
1.缺乏运动:如果孕妇长期缺乏运动,心肺功能会相对较弱。怀孕后身体负担加重,心肺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就容易出现心慌、气短和胸闷的症状。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孕妇的呼吸和循环系统。
2.过度劳累:孕妇如果在孕期过度劳累,如长时间站立、从事重体力劳动等,会使身体疲劳,心脏负担进一步加重,从而诱发或加重心慌、气短和胸闷的症状。孕妇需要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3.精神压力:孕期孕妇可能会因为对胎儿健康的担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产生精神压力。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加重心慌、气短和胸闷的感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高龄孕妇:高龄孕妇(年龄≥35岁)本身身体机能相对较差,怀孕后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脏病等。出现心慌、气短和胸闷症状时,更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排除严重的心脏疾病。同时,要更加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精神紧张。
2.有慢性疾病史的孕妇:如患有糖尿病、慢性肾炎等慢性疾病的孕妇,怀孕后病情可能会加重,影响心肺功能。这类孕妇在孕期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控制基础疾病,定期进行产检和相关检查,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心慌、气短和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3.多胎妊娠孕妇:多胎妊娠孕妇的子宫增大更为明显,对心肺的压迫更大,身体负担也更重。更容易出现心慌、气短和胸闷等症状。多胎妊娠孕妇需要更加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同时,要加强营养,补充足够的蛋白质、铁、叶酸等营养素,预防贫血的发生。
当孕妇出现心慌、气短和胸闷症状时,应首先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紧张。如果症状较轻,可以尝试通过休息、调整姿势(如半卧位或左侧卧位)、放松心情等方式缓解。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