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筋膜炎
筋膜炎是发生在筋膜的非特异性炎症,病因包括肌肉劳损、外伤、寒冷潮湿环境;临床表现有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活动受限;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与康复包括非药物治疗(休息、物理治疗、拉伸锻炼)和药物治疗,不同人群在各方面有不同特点,需综合处理来预防和应对筋膜炎。
一、病因
1.肌肉劳损:长期重复同一动作、过度劳累等可导致肌肉持续紧张,进而引起筋膜的劳损。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颈部筋膜炎;运动员高强度训练时,相关部位肌肉频繁运动,也可能导致筋膜炎发生。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因肌肉劳损引发筋膜炎,年轻人若生活方式不良,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等,也易出现;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下降,肌肉力量减弱,也更容易因轻微劳损出现筋膜炎。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相对更易患病。
2.外伤:急性的外伤,如撞击、扭伤等,可能直接损伤筋膜,引发炎症反应。比如运动时的意外扭伤,可能导致局部筋膜受损,进而引发筋膜炎。不同年龄人群外伤原因不同,儿童可能因玩耍时的意外摔倒等受伤,成年人可能因工作或运动中的意外,老年人则可能因日常活动中的磕碰等。
3.寒冷、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会使筋膜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导致筋膜缺血、水肿,从而引发炎症。例如,长期在潮湿的地下室工作的人群,患筋膜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人群在寒冷潮湿环境中的暴露情况不同,老年人因机体调节能力下降,可能更不耐受寒冷潮湿环境。
二、临床表现
1.疼痛:是筋膜炎最主要的症状。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酸痛、胀痛或刺痛等,疼痛部位固定,可在肌肉附着点或肌肉起止点周围,且疼痛会随劳累、寒冷等因素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但易复发。例如,足底筋膜炎患者常表现为晨起下床第一步时足跟部疼痛明显,活动后稍有缓解,但长时间行走后又加重。不同年龄人群疼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表述可能不够准确,常表现为局部不适、哭闹等,成年人能较清晰描述疼痛特点,老年人可能因对疼痛敏感度降低等,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
2.肌肉紧张或痉挛:患病部位的肌肉可出现紧张、痉挛,触摸时可感觉到肌肉发硬,有时能摸到条索状的硬结。比如腰背部筋膜炎患者,腰部肌肉可能出现紧张痉挛,影响腰部活动。不同年龄人群肌肉紧张或痉挛的表现程度不同,儿童因肌肉力量较弱,表现可能相对较轻,老年人因肌肉弹性等下降,可能更易出现明显痉挛。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患者相应部位的活动会受到限制。例如,肩部筋膜炎患者肩关节活动会受限,表现为上举、外展等动作困难。不同年龄人群活动受限程度不同,儿童可能因疼痛不愿活动,老年人则可能因活动受限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三、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患病部位进行详细检查,可发现局部压痛、肌肉紧张或硬结等表现。例如检查足底筋膜炎时,按压足底特定部位会有明显压痛。
2.影像学检查:一般X线检查对筋膜炎诊断价值不大,但可排除骨骼等其他病变。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筋膜炎有一定诊断意义,能发现筋膜增厚、水肿等改变。不同年龄人群影像学检查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儿童由于骨骼发育等特点,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对身体影响较小的检查方式。
四、治疗与康复
1.非药物治疗:
休息:让患病部位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劳损,有利于炎症的消退。不同年龄人群休息方式不同,儿童需保证充足的卧床休息时间,成年人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减少活动量。
物理治疗:如热敷、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不同年龄人群热敷温度和时间需适当调整,儿童皮肤娇嫩,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
拉伸锻炼:在疼痛缓解期,进行适当的肌肉拉伸锻炼,有助于改善肌肉柔韧性,预防筋膜炎复发。不同年龄人群拉伸锻炼的强度和方式不同,儿童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适度拉伸,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拉伸动作和强度,老年人拉伸要缓慢、轻柔,避免过度拉伸造成损伤。
2.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需遵循相关用药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药物,如存在胃肠道疾病等情况时需谨慎选择。
筋膜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康复等方面,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筋膜炎。不同人群在筋膜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康复中各有特点,需综合考虑进行个体化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