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的骨质疏松怎样治疗
严重骨质疏松的治疗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基础治疗有营养补充(钙与维生素D联合)和运动疗法(选合适方式);药物治疗分抗骨吸收(双膦酸盐、降钙素)和促骨形成(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手术治疗包括椎体成形术(用于椎体压缩骨折)和髋部骨折手术;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要兼顾基础病与护理,绝经后女性权衡激素替代治疗,长期卧床患者加强康复护理与营养。
一、基础治疗
1.营养补充
钙剂:充足的钙摄入对于维持骨骼健康至关重要。成年人每日推荐钙摄入量约为1000-1200mg,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可适当增加钙的摄入,但需注意钙的补充应与维生素D联合使用,因为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例如,多项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效率,进而影响骨骼的钙代谢,联合补充钙与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骨密度。
维生素D:人体可通过阳光照射合成维生素D,但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往往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一般成年人每日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800-1200IU,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调节骨的矿化过程。
2.运动疗法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骨密度,改善平衡能力,降低骨折风险。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可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步行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每日坚持30分钟左右的步行,有助于刺激骨骼,促进骨形成。慢跑则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度进行,避免过度冲击导致骨折风险增加。太极拳等柔韧性运动有助于改善身体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发生,从而间接降低骨折的可能性。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和方式,例如老年女性患者可能更适合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而年轻男性患者在身体允许情况下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但都需以不引起明显疼痛和不适为度。
二、药物治疗
1.抗骨吸收药物
双膦酸盐类:是临床上常用的抗骨吸收药物,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例如阿仑膦酸钠等,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其能显著降低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风险。但此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在使用时需注意患者的胃肠道功能状况,对于有严重胃肠道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降钙素类:包括依降钙素等,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同时还能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降钙素类药物对于缓解骨质疏松患者的骨痛有一定效果,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耐药性等问题,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2.促骨形成药物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如特立帕肽等,可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形成。但此类药物价格相对较高,且有一定的使用禁忌证,如患有Paget病等患者不宜使用,在使用前需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三、手术治疗
1.椎体成形术
对于严重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向病变椎体注入骨水泥,可增强椎体的强度,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不宜采用该手术。例如,患者存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情况时,手术风险较高,需谨慎评估。
2.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
当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髋关节置换术等手术方式。手术能够帮助患者恢复髋关节的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但手术风险也相对较高,尤其是老年患者,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营养状况等,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谨慎。例如,在药物选择上要充分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患者行动不便,跌倒风险高,需加强护理,如改善居住环境,去除障碍物,增加扶手等,以降低跌倒导致骨折的风险。
2.女性绝经后患者
绝经后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在治疗中除了常规的补钙、维生素D、药物等治疗外,还需关注其激素变化情况。对于适合激素替代治疗的患者,需权衡激素替代治疗的利弊,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如是否有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的病史,以决定是否采用激素替代治疗来辅助骨质疏松的治疗。
3.长期卧床患者
长期卧床的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骨丢失加速,需加强康复护理。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床上运动,如肢体的屈伸运动等,以减少骨量丢失。同时,要注意预防压疮等并发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促进骨骼健康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