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怎么治疗
心肺复苏包括立即启动心肺复苏,需先判断环境安全、患者反应和呼吸,然后实施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尽早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要识别AED、连接与患者、分析心律并除颤;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包括建立静脉通路、药物应用、气管插管、脑保护和器官功能支持;复苏后综合处理需监测评估、维持循环稳定、脑功能保护、防治并发症。
一、立即启动心肺复苏
1.判断环境安全:首先确保现场环境对施救者和患者没有进一步危害,如存在漏电、火灾隐患或有危险人物等情况需先排除。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和婴儿的心肺复苏操作与成人有差异但第一步都是评估环境安全,儿童需快速判断周围是否有危险因素,婴儿则要注意周围是否有尖锐物品等可能伤害到操作者或患者的因素。
2.判断患者反应和呼吸:轻拍并呼叫患者,观察是否有反应,同时观察患者胸部是否有起伏来判断呼吸情况。成人和儿童判断时间均为5-10秒,婴儿可轻拍足底并观察反应,时间同样控制在5-10秒内。若患者无反应且无呼吸或仅为濒死喘息,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3.实施胸外按压:成人按压部位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儿童是胸骨中下1/3处,婴儿是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一横指处;按压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成人至少5厘米、儿童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婴儿至少4厘米。胸外按压能通过机械性挤压心脏维持血液循环,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力量和深度需根据生理特点调整,以保证有效按压。
4.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成人、儿童和婴儿都适用,但要注意婴儿头部不可过度后仰以免气道梗阻加重。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呕吐物、假牙等,保持气道通畅以便进行人工呼吸。
5.人工呼吸:进行人工呼吸时,成人每次吹气时间不少于1秒,吹气量约500-600毫升;儿童每次吹气量约8-10毫升/千克体重;婴儿每次吹气量约5-10毫升。可采用口对口、口对鼻或使用呼吸面罩等方式进行人工呼吸,保证氧气能有效进入患者肺部。
二、尽早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1.识别AED:AED有明显的语音提示和图形指示,能帮助施救者操作。不同人群在使用AED时,需按照AED的提示进行操作,儿童和婴儿使用儿童型AED(若有),操作步骤基本与成人相同但要注意电极片的粘贴位置适合儿童体型。
2.连接AED与患者:打开AED电源,按照AED提示将电极片正确粘贴在患者胸部,一块贴在右锁骨下,另一块贴在左乳头外侧。
3.分析心律并除颤:AED会自动分析心律,若提示需要除颤,在患者胸部无接触情况下按下放电按钮进行除颤。除颤后应立即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约5个循环后再次评估患者心律。
三、高级生命支持
1.建立静脉通路:尽快建立静脉通路以方便给药,对于成年患者可选择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儿童和婴儿优先选择外周静脉,如手背、足背等部位的静脉,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穿刺工具和穿刺部位,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过多损伤。
2.药物应用:可根据患者情况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肾上腺素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提升血压,成人剂量一般为1毫克静脉注射,儿童剂量根据体重计算,婴儿剂量相对更小。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根据患者具体心律和临床情况来决定是否使用及使用剂量。
3.气管插管: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当自主呼吸未恢复且需要进行人工通气时可进行气管插管,成人气管插管深度约22-24厘米(门齿到气管隆突的距离),儿童根据年龄有相应的深度范围,婴儿气管插管深度相对较浅。气管插管能保证有效的人工通气和给药途径,同时要注意避免插管过程中对气道和周围组织造成损伤。
4.脑保护和器官功能支持:维持患者脑灌注压,控制体温,对于体温升高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方法,如使用冰袋等,将体温控制在合适范围以保护脑组织。同时要监测患者的呼吸、循环、肾功能等器官功能,根据情况进行相应支持治疗,如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使用肾脏替代治疗等方法支持肾功能。
四、复苏后综合处理
1.监测和评估:对患者进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多参数监测,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脑功能等恢复情况。持续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包括每小时尿量、血气分析等指标,以了解器官灌注和内环境稳定情况。
2.维持循环稳定: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如去甲肾上腺素等,维持合适的血压和组织灌注。对于不同年龄和病情的患者,需要精细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确保循环稳定同时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3.脑功能保护:进一步采取脑保护措施,如控制血糖在合适范围(一般7.8-10.0mmol/L),使用亚低温治疗(对于部分患者)等,促进脑功能恢复。关注患者的意识状态、神经系统体征等,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等评估脑损伤情况。
4.防治并发症: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定期翻身、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以预防肺部感染;使用抗凝药物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并发症预防方案,特别关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的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