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多少周属于早产
早产指妊娠28周但不足37周分娩,分早期早产(28-32周)和晚期早产(32-37周)。早产有孕妇自身(年龄、生活方式、病史)、胎儿及胎盘(多胎、胎盘异常)等风险因素。可通过孕妇保健(定期产检、保持心态、加强营养)及针对高危人群特殊预防来预防,产前监测包括宫颈监测(B超测宫颈长度、监测宫颈扩张)和胎儿监测(胎心、生长发育监测)。
一、早产的定义及孕周划分
早产是指妊娠达到28周但不足37周间分娩者。妊娠满28周但不足32周分娩为早期早产;满32周但不足37周分娩为晚期早产。
(一)28-32周早产
1.胎儿特点:此阶段胎儿各器官发育尚不完善,肺部发育相对不成熟,出生后可能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风险较高。例如,有研究表明,妊娠28-32周出生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孕周更大的早产儿。
2.对母亲的影响:母亲在孕期若出现一些高危因素,如妊娠期高血压、感染等情况,在28-32周发生早产时,可能会面临产后出血等风险增加的情况,而且早产对母亲心理也可能造成较大影响,因为胎儿存活及预后的不确定性等。
(二)32-37周早产
1.胎儿特点:相较于28-32周的早产儿,32-37周的早产儿各器官发育相对更接近足月儿,但仍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可能出现轻度的呼吸功能不完善等情况。有研究显示,这一阶段出生的早产儿发生脑室内出血等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风险也较足月儿高。
2.对母亲的影响:母亲在孕期如果有不良生活方式,比如吸烟、酗酒等,在32-37周发生早产时,母亲产后恢复可能相对足月儿分娩的母亲会有一定影响,同时也需要关注母亲因早产带来的心理调适问题,因为早产胎儿的预后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二、早产的相关风险因素及应对
(一)孕妇自身因素
1.年龄因素
年龄过小(如<18岁):年轻孕妇的身体各方面机能可能还未完全成熟,在孕期发生早产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年轻孕妇可能更容易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并发症,从而增加早产风险。同时,年轻孕妇在孕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可能相对较弱,需要加强孕期管理。
年龄过大(如≥35岁):高龄孕妇发生早产的风险也会增加。随着年龄增长,孕妇的生殖系统功能下降,卵子质量可能降低,子宫内环境也可能出现一些不利于妊娠维持的变化,如子宫肌层弹性下降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早产几率升高。高龄孕妇在孕期需要更密切的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早产的高危因素。
2.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孕妇吸烟会对胎儿造成多种不良影响,其中包括增加早产的风险。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导致血管收缩,减少胎盘的血液灌注,影响胎儿的氧气和营养供应,从而容易引发早产。孕妇应严格戒烟,同时避免被动吸烟。
酗酒:孕妇酗酒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增加早产、胎儿酒精综合征等风险。酒精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干扰胎儿的正常代谢和器官发育,所以孕妇必须绝对戒酒。
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会使孕妇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体内激素平衡可能被打破,增加子宫收缩的可能性,从而增加早产风险。孕妇应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活动。
3.病史因素
有早产史:既往有早产史的孕妇再次发生早产的风险明显高于无早产史的孕妇。这可能与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宫颈机能不全等因素有关。对于有早产史的孕妇,孕期需要加强宫颈监测,必要时在孕中期进行宫颈环扎术等干预措施来降低再次早产的风险。
患有某些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感染性疾病(如绒毛膜羊膜炎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会导致胎盘血流灌注不足,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容易引发早产;妊娠期糖尿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胎儿代谢,增加早产风险;绒毛膜羊膜炎是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炎症刺激会导致子宫收缩,从而引发早产。对于患有这些疾病的孕妇,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密切监测孕期情况,尽可能延长孕周。
(二)胎儿及胎盘因素
1.多胎妊娠:多胎妊娠时,子宫过度膨胀,胎盘功能相对不足等因素使得早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胎妊娠。例如,双胎妊娠的早产发生率约为50%左右,三胎妊娠的早产发生率则更高。对于多胎妊娠的孕妇,需要更严格的孕期管理,包括增加产检次数、注意休息、必要时提前住院待产等措施来降低早产风险。
2.胎盘异常: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情况。胎盘早剥会导致胎儿急性缺氧,引发子宫收缩而早产;前置胎盘会引起反复阴道出血,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早产风险。对于存在胎盘异常的孕妇,需要密切监测胎盘情况和胎儿状况,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必要时及时终止妊娠以保障母婴安全。
三、早产的预防及产前监测
(一)预防措施
1.孕妇保健
定期产检:孕妇应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产检,通过产检可以及时发现孕期的各种异常情况,如发现孕妇有血压升高、血糖异常等情况可以早期干预,从而降低早产风险。一般来说,孕早期应至少进行一次产检,孕中期每4周产检一次,孕晚期每2周产检一次,临近预产期时每周产检一次。
保持良好的心态:孕妇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下,可能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增加早产风险。孕妇可以通过适当的心理调适方法,如听音乐、散步、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来保持良好的心态。
加强营养:孕妇应保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例如,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可以预防孕妇贫血,保证胎儿的氧气供应;摄入足够的钙可以促进胎儿骨骼发育等。
2.针对高危人群的特殊预防
有早产史的孕妇:除了定期产检外,可能需要在孕中期进行宫颈长度的监测,如果宫颈长度过短(<25mm),可以考虑进行宫颈环扎术,以加强宫颈的支撑能力,降低早产风险。
多胎妊娠孕妇:需要更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孕中晚期可能需要适当减少活动量。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孕妇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二)产前监测
1.宫颈监测
B超监测宫颈长度:通过B超检查可以准确测量宫颈长度,一般在孕16-24周进行首次宫颈长度监测,之后根据孕妇情况定期复查。如果宫颈长度逐渐缩短,尤其是<25mm时,提示早产风险增加。
宫颈扩张监测:对于有早产高危因素的孕妇,还可以通过阴道检查等方法监测宫颈是否有扩张等情况,但这种检查可能会刺激子宫收缩,所以需要谨慎操作。
2.胎儿监测
胎心监测:通过胎心监护仪可以监测胎儿的心率变化等情况,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安危状况。一般在孕晚期开始进行胎心监测,对于早产高危孕妇可能需要更频繁地进行胎心监测。如果胎心出现异常,如胎心过快、过慢或节律不齐等,提示胎儿可能存在缺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
胎儿生长发育监测:通过B超等检查监测胎儿的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了解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是否符合孕周。如果胎儿生长发育迟缓等,也可能是早产的一个信号,需要查找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