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后腰痛怎么回事
产后腰痛受多种因素影响,孕期激素使骨盆韧带等松弛、重心改变致腰椎前凸度变化;肌肉骨骼方面有腰部肌肉劳损、腰椎间盘问题;产后康复相关因素包括腹部肌肉松弛、盆底肌修复不佳;还有姿势不良、寒冷刺激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增加产后腰痛的发生风险。
一、生理结构变化因素
(一)孕期激素影响
孕期为了适应胎儿的生长和分娩,体内会分泌松弛素,它会使骨盆韧带及椎骨间的关节、韧带松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腰椎的正常生理结构,为产后腰痛埋下隐患。例如,有研究表明,孕期松弛素水平的升高与产后腰部稳定性下降相关,使得产后腰椎承受异常应力的风险增加。
(二)重心改变
怀孕时腹部增大,孕妇的重心会向前移,这会改变腰椎的前凸度,导致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以维持身体平衡。产后这种重心改变仍可能持续一段时间,腰部肌肉持续紧张易引发劳损,从而导致腰痛。比如,经产妇在产后一段时间内,由于腹部仍有一定膨隆,重心未完全恢复到孕前状态,腰部肌肉劳损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肌肉骨骼因素
(一)腰部肌肉劳损
剖腹产后产妇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腰部肌肉缺乏活动,容易出现肌肉力量下降和劳损。而且在照顾婴儿的过程中,如频繁弯腰抱孩子等动作,会进一步加重腰部肌肉的负担,导致肌肉疲劳性损伤,引发腰痛。有临床观察发现,产后频繁弯腰照顾婴儿的产妇,腰部肌肉劳损的发生率比较少弯腰的产妇高约30%。
(二)腰椎间盘问题
孕期体重增加、腰椎受力改变等因素可能使腰椎间盘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变。剖腹产后,身体恢复过程中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变化可能诱发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刺激周围神经,引起腰痛。相关研究显示,有孕期腰椎间盘退变基础的产妇,产后发生腰椎间盘相关腰痛的风险是无此基础产妇的2-3倍。
三、产后康复相关因素
(一)腹部肌肉松弛
怀孕时腹部肌肉被过度拉伸,产后腹部肌肉松弛,对腰部的支撑作用减弱。正常情况下腹部肌肉可以协助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当腹部肌肉松弛时,腰椎稳定性下降,容易出现腰痛。例如,产后进行腹肌力量测试发现,腹部肌肉松弛的产妇腰椎前凸角度较正常产妇增大,增加了腰痛的发生风险。
(二)盆底肌修复不佳
盆底肌与腰部肌肉有着神经肌肉的关联,盆底肌修复不佳可能会影响腰部肌肉的功能和协调性,进而导致腰痛。若盆底肌存在松弛等问题,会改变腰部的生物力学环境,使得腰部肌肉代偿性收缩增加,长期如此易引发腰痛。有研究表明,盆底肌修复不良的产妇,产后6个月内腰痛的发生率比盆底肌修复良好的产妇高约40%。
四、其他因素
(一)姿势不良
产后照顾婴儿时,如长时间低头看婴儿、不正确的抱婴儿姿势等,会使腰部处于不良姿势,导致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持续受到异常应力,引发腰痛。例如,长期采用弯腰且脊柱前屈的姿势抱婴儿,会使腰椎间盘承受过大压力,同时腰部肌肉过度牵拉,容易造成腰痛。
(二)寒冷刺激
产后身体较为虚弱,若腰部受到寒冷刺激,会引起腰部肌肉血管收缩,影响腰部肌肉的血液供应,导致肌肉痉挛,进而引发腰痛。特别是在秋冬季节,产后产妇若不注意腰部保暖,更容易出现因寒冷刺激导致的腰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