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措施是什么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出血情况)、体位护理(一般平卧位头偏一侧、休克时取休克体位)、饮食护理(急性期禁食、恢复期逐步过渡饮食)、用药护理(遵医嘱用药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心理护理(关心患者缓解其紧张恐惧)、并发症预防及护理(预防窒息、感染等,老年和儿童患者需特殊关注)。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并记录,以便及时发现休克等严重情况。例如,休克早期可能表现为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等,通过密切监测可早期识别。对于老年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可能相对不典型,更需细致观察;儿童患者则要关注其心率、血压的变化范围是否在正常儿童范围内。
2.出血情况观察:观察呕血及黑便的颜色、性质、量。如呕血颜色鲜红提示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大,呈咖啡色则提示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黑便呈柏油样提示上消化道出血,若黑便稀薄且量多可能出血仍在继续。同时记录出血的次数和量,为病情判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对于有基础疾病如肝硬化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其出血情况可能更复杂,需更密切观察。
二、体位护理
1.一般体位: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头偏向一侧可避免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肺部感染。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2.特殊情况体位:若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应采取休克体位,即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但对于有脊柱损伤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谨慎调整体位。
三、饮食护理
1.急性期饮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需禁食,使胃肠道休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防止出血加重。
2.恢复期饮食:出血停止后逐渐给予温凉、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如米汤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最终恢复正常饮食。饮食要少量多餐,避免食用粗糙、坚硬、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再次出血。对于老年患者,饮食的温度和质地更要严格把控,防止因吞咽功能下降等原因引起误吸或再次出血;儿童患者在恢复期饮食的过渡要更加循序渐进,根据其年龄和消化能力逐步调整。
四、用药护理
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如抑酸剂等,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例如使用抑酸剂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修复。但要注意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儿童需根据体重等调整药物相关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因肝肾功能减退需调整用药剂量等。
五、心理护理
关心患者,向其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患者因突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可能会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良好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疗。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心理护理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通过安抚等方式缓解其恐惧,老年患者则需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理解。
六、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窒息预防:如前所述,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呕吐物,防止窒息。对于有呕吐风险的患者,要加强观察和护理。
2.感染预防:保持病房清洁,定期消毒,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等感染相关并发症。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更要注重感染的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