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有黄疸怎么办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由胆红素代谢异常致血中胆红素升高引起皮肤等黄染。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可通过加强喂养(足月儿频繁喂养)、多晒太阳(选合适时间,保护眼会阴)处理;病理性黄疸达一定值需光疗,严重时可能换血。早产儿、母乳喂养宝宝、有溶血病史宝宝有不同注意事项,早产儿要密切监测积极处理,母乳喂养宝宝要区分黄疸类型,有溶血病史宝宝出现黄疸要警惕复发并及时就医。
一、黄疸的基本认识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主要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胆红素分为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新生儿出现黄疸的原因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生成较多、肝功能不成熟等因素有关。
二、生理性黄疸的处理
(一)加强喂养
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对于足月儿,要频繁喂养,一般每天喂养8-12次,通过增加喂养次数,能促进新生儿排便,从而加快胆红素的排出,因为胎便中含有较多胆红素,多排便可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要确保正确的喂养姿势,让宝宝充分吸吮,保证摄入足够的乳汁;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宝宝,要按照奶粉说明书正确冲调奶粉,保证奶量摄入。
(二)多晒太阳
可以在天气晴朗时,让宝宝适当晒太阳,选择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阳光不太强烈的时候,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和会阴部,每次晒太阳10-15分钟左右,可分多次进行。阳光中的蓝光能使皮肤中的间接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但要注意避免宝宝晒伤。
三、病理性黄疸的处理
(一)光疗
如果是病理性黄疸,经皮胆红素值达到一定程度(如足月儿经皮胆红素值>12.9mg/dl,早产儿>15mg/dl)时,需要进行光疗。光疗是通过光照使胆红素发生结构变化,变成水溶性的异构体,从而从胆汁和尿液排出。光疗时要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和生殖器,使用专门的眼罩和尿布遮挡。
(二)换血疗法
对于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如胆红素水平急剧上升或出现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时,可能需要进行换血疗法。换血疗法可以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同时可以换出致敏的红细胞和抗体,防止溶血进一步加重,但换血疗法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肝功能更不成熟,出现黄疸时更应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因为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所以对于早产儿黄疸要更加积极处理,一旦发现胆红素升高,应尽早采取光疗等措施,并且在光疗过程中要更精细地护理,注意体温、皮肤等情况。
(二)母乳喂养的宝宝
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现黄疸时,要区分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如果是母乳喂养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1-3周出现,胆红素水平多在正常范围高值,但宝宝一般情况良好。此时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同时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如果胆红素水平过高,可适当增加喂养次数等促进胆红素排出,必要时再考虑光疗等干预措施。
(三)有溶血病史的宝宝
如果宝宝有溶血病史,再次出现黄疸时要警惕溶血复发。这类宝宝出现黄疸后应立即就医,进行胆红素水平监测和溶血相关指标检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胆红素水平过高引发严重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