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鼻炎因长期使用鼻用减充血剂等药物引发,常见诱因包括长期滥用相关药物、不恰当用药及协同生活方式因素。治疗需立即停用相关药物,进行鼻腔冲洗、改善环境等非药物治疗,针对鼻黏膜炎症和改善鼻黏膜功能用药。儿童用药需遵医嘱,注意药物选择和使用方式及家长监管;成年人要如实告知用药史,严格遵医嘱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来改善症状、促进鼻黏膜恢复。
一、药物性鼻炎的定义与诱因
药物性鼻炎是因长期使用鼻用减充血剂等药物引起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常见诱因包括长期滥用鼻用减充血剂(如萘甲唑啉、麻黄碱等滴鼻剂)、不恰当使用鼻腔局部用药等。不同年龄人群因用药习惯和身体状况不同,发生药物性鼻炎的风险有所差异,儿童因对药物使用的认知和控制能力较弱,若家长不合理使用鼻用药物,更易引发;成年人若长期不规范使用鼻用减充血剂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污染环境、频繁接触过敏原等也可能协同药物因素加重鼻黏膜损伤。
二、非药物治疗措施
(一)立即停药
首先要停用引起药物性鼻炎的相关药物,这是治疗的关键第一步。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需在家长监护下严格停止使用不当的鼻用药物,成年人则要自觉遵医嘱停止使用相关药物,以避免药物持续对鼻黏膜造成刺激和损伤。
(二)鼻腔冲洗
使用生理盐水或生理性海水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黏膜表面的黏液、过敏原及炎症介质等。对于儿童,可选择儿童专用的鼻腔冲洗器具,控制好冲洗压力和速度,避免造成不适或损伤;成年人可自行选择合适的鼻腔冲洗方式和器具。一般每日可进行1-2次鼻腔冲洗,持续一段时间有助于改善鼻黏膜状态。
(三)改善环境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湿润,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减少空气中的过敏原、粉尘等刺激物。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要尽量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可通过使用空气净化器、定期清洁家居等方式改善环境。
三、药物治疗原则
(一)针对鼻黏膜炎症用药
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其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能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但儿童使用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成年人使用时也应遵循医嘱。还可使用鼻用抗组胺药,如氮卓斯汀鼻喷雾剂等,缓解鼻痒、打喷嚏等症状。
(二)改善鼻黏膜功能药物
如使用促进鼻黏膜纤毛活性和鼻黏膜分泌功能恢复的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依据个体情况由医生决定,同时要考虑不同年龄人群的药物代谢差异等因素。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药物性鼻炎患者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式。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使用任何药物时都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在非药物治疗中,鼻腔冲洗要选择儿童专用且温和的方式和器具。同时,家长要加强对儿童用药的监管,防止再次滥用鼻用药物。
(二)成年人
成年人药物性鼻炎患者要更加关注自身用药史,如实向医生告知既往使用鼻用药物的情况,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并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与医生沟通。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鼻黏膜恢复。
药物性鼻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及时停药、规范的非药物治疗和合理的药物治疗等多方面措施来改善症状、促进鼻黏膜恢复,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个体化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