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缺钙怎么查准确
儿童缺钙检查包括血液生化检查(如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测定)、骨密度检查(双能X线吸收法和超声骨密度测定)、尿液检查(尿钙测定)以及症状与体征评估(骨骼体征和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检查时需综合考虑儿童年龄、生长发育、喂养史等因素,以准确判断儿童是否缺钙及程度并采取干预措施。
一、血液生化检查
1.血清钙测定:是判断儿童是否缺钙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血清总钙浓度为2.25~2.58mmol/L,离子钙浓度为1.10~1.34mmol/L。血清总钙降低常见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低钙血症等情况,但血清总钙受血浆蛋白浓度等因素影响,如低蛋白血症时血清总钙可能降低,但离子钙可能正常。通过检测血清钙能初步了解儿童体内钙的水平情况。
2.血清磷测定:正常血清磷浓度为0.97~1.61mmol/L。钙和磷在体内代谢密切相关,钙磷代谢紊乱时,血清磷也会出现异常,例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血清磷常降低。
3.碱性磷酸酶测定:儿童正常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因年龄而异,一般来说,1~12岁儿童血清碱性磷酸酶正常范围在35~100U/L(磷酸对硝基苯酚速率法)。碱性磷酸酶主要由成骨细胞合成,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成骨细胞活跃,血清碱性磷酸酶常升高,可辅助判断钙代谢异常相关疾病。
二、骨密度检查
1.双能X线吸收法(DXA):这是目前检测骨密度的金标准方法。它可以准确测量骨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能反映儿童骨骼的钙含量情况。对于怀疑缺钙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儿童期,通过DXA检查可以了解骨骼的钙储备状况。不同年龄儿童的骨密度正常参考值不同,随着儿童生长发育,骨密度会逐渐增加,若骨密度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正常参考值范围,提示可能存在缺钙导致的骨矿化异常。
2.超声骨密度测定:是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传导速度和振幅衰减来反映骨密度。虽然其准确性相对DXA稍差,但可作为初步筛查工具。在儿童群体中,尤其是对于不能配合DXA检查的小婴儿等,超声骨密度测定有一定应用价值,能初步提示骨骼的钙含量情况,但最终诊断还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三、尿液检查
1.尿钙测定:正常儿童尿钙排泄量为2.5~7.5mmol/24h。尿钙降低常见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活动早期等情况,尿钙增高可见于高钙血症等,但尿钙受饮食等因素影响较大,单独尿钙测定诊断价值有限,常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四、症状与体征评估
1.骨骼体征:小婴儿可能出现颅骨软化,表现为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中央,该处颅骨可内陷,随手指放松而弹回,类似压乒乓球的感觉;6月龄以内婴儿可见方颅,即额骨、顶骨双侧向双侧突出,头颅呈方形;出牙延迟也是常见表现,正常婴儿4~10月龄开始出牙,缺钙儿童可能出牙晚于10月龄;胸部可出现佝偻病串珠,即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隆起呈串珠样;1岁左右的儿童可能出现鸡胸、漏斗胸等胸廓畸形;下肢可能出现O型腿或X型腿等。
2.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儿童可能出现易激惹、烦闹、多汗等症状,尤其头部多汗,与室温无关,因为多汗刺激头皮,儿童常摇头擦枕,导致枕部脱发形成枕秃。这些症状和体征可以为儿童缺钙的判断提供重要线索,但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在进行儿童缺钙检查时,要综合考虑儿童的年龄、生长发育情况、喂养史等因素。对于婴儿,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母亲饮食中钙摄入不足,可能影响婴儿钙的供应;对于儿童,要关注其日常饮食中钙的摄入量是否充足,如奶制品、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含钙丰富的食物的摄入情况。同时,对于有特殊病史或生活方式的儿童,如患有胃肠道疾病影响钙吸收的儿童,检查时需更加全面细致,以准确判断儿童是否缺钙及缺钙的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