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便秘
便秘是常见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等,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功能性便秘与饮食、生活方式、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器质性便秘与肠道疾病、全身性疾病有关。诊断依据包括症状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不同人群便秘特点及注意事项不同,儿童需调整饮食等非药物干预;老年人与胃肠功能等有关,注意饮食运动及排便用力;孕妇因激素等易便秘,调整饮食运动;有基础疾病人群要兼顾基础病处理便秘。
一、便秘的定义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困难等。一般来说,正常人排便频率因人而异,通常每天排便1-3次或每1-3天排便1次。而便秘患者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并且排便过程中常伴有费力、粪便硬结、排出困难等情况,有的还可伴有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不适症状。
二、便秘的分类
(一)功能性便秘
1.饮食因素:如果长期摄入膳食纤维不足,比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食物摄入过少,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从而引发功能性便秘。例如,一些老年人由于牙齿咀嚼不便等原因,往往饮食较为精细,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容易出现便秘。
2.生活方式因素:缺乏运动也是导致功能性便秘的重要原因。长期久坐不动,会使肠道蠕动减弱。另外,不良的排便习惯,如长期抑制排便反射,也会引起功能性便秘。比如一些人工作繁忙时,常常强忍便意,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便秘。
3.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进而干扰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反射。例如,一些面临较大工作压力的人群,容易出现便秘情况。
(二)器质性便秘
1.肠道疾病:如肠道肿瘤可导致肠腔狭窄,使粪便通过受阻,引起便秘;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在病情活动期可能会出现肠道功能紊乱,导致便秘。
2.全身性疾病:一些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也可引起便秘,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胃肠蠕动减慢,从而出现便秘症状;糖尿病患者如果植物神经病变累及胃肠道,也可能出现便秘情况。
三、便秘的诊断依据
(一)症状评估
详细询问患者排便的频率、粪便的性状、排便时的感受等情况。比如了解患者每周排便几次,粪便是否干结如羊粪状,排便时是否需要用力努挣等。
(二)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了解有无压痛、包块等情况,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导致的便秘。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等检查,以排除全身性疾病引起的便秘。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状腺功能检查会有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等异常表现。
2.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线平片可了解有无肠管扩张等情况;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的情况,明确有无肠道肿瘤、炎症等器质性病变。
四、不同人群便秘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便秘可能与饮食结构不合理有关,比如婴幼儿期如果过早添加辅食不当,或者儿童挑食、偏食等。儿童便秘时要注意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摄入,同时鼓励儿童适当运动,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避免随意使用通便药物,以免对儿童胃肠道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二)老年人
老年人便秘较为常见,多与胃肠蠕动功能减退、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相对不足、活动量减少等因素有关。老年人便秘时要注意饮食中保证足够的膳食纤维,如多吃蔬菜、水果等,同时适当增加活动量,比如散步等轻度运动。在排便时要避免过度用力,以防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
(三)孕妇
孕妇在孕期由于激素变化、子宫增大压迫肠道等原因容易出现便秘。孕妇便秘时要注意饮食的调整,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适量饮水,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等。一般不轻易使用药物通便,以免影响胎儿健康。
(四)有基础疾病人群
对于本身患有肠道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便秘时要更加重视。例如,患有糖尿病的便秘患者,在处理便秘时要兼顾血糖的控制,优先选择对血糖影响较小的干预措施;患有肠道肿瘤的便秘患者,要积极针对肿瘤进行相关诊治,同时缓解便秘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