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什么病
脂肪肝是常见肝脏病理改变,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等类型,发病与脂肪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有关,早期多无症状,有影像学和实验室等诊断方法,治疗有非药物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病因治疗)和药物治疗,需早期诊断并综合防治,不同人群需个体化管理。
一、定义与分类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而非独立的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根据病因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类型。酒精性脂肪肝与长期大量饮酒相关;非酒精性脂肪肝则与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全球范围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等特定人群中更为常见。
二、发病机制
(一)脂肪代谢紊乱
正常情况下,肝脏对脂肪的摄取、合成、转运和氧化处于动态平衡。当各种致病因素存在时,例如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肝脏摄取脂肪增加;同时,肝细胞内脂肪合成增多,而脂肪转运障碍,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以胰岛素抵抗为例,胰岛素抵抗会影响脂肪细胞的代谢以及肝脏的脂肪代谢过程,使得脂肪酸分解减少,合成增加,进而促进脂肪肝的形成。
(二)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
肝细胞内脂肪堆积会引发氧化应激反应,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损伤肝细胞。同时,炎症细胞浸润,释放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进一步加重肝细胞的炎症损伤,促使脂肪肝向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发展。
三、临床表现
多数脂肪肝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肝肿大等体征。如果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可能会有黄疸、肝功能异常等表现。对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是重要的病史特征。在儿童中,肥胖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近年来也逐渐受到关注,儿童患者可能没有明显自觉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是脂肪肝筛查的常用方法,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前场回声明亮,后场回声衰减等特征。但其准确性会受到肥胖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轻度脂肪肝的诊断敏感性相对有限。
2.CT检查:能更准确地判断肝脏脂肪变的程度,CT值可以反映肝脏的密度,肝脏CT值与脾脏CT值的比值可作为评估脂肪肝程度的指标之一。
3.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波谱分析(MRS):MRS可以定量分析肝脏内脂肪含量,是诊断脂肪肝及评估其严重程度的敏感且特异的方法,但由于检查费用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
(二)实验室检查
血清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可能轻度升高,尤其是酒精性脂肪肝患者GGT升高较为明显。血清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在脂肪性肝炎、肝硬化时可能出现异常。此外,血脂检查可见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升高,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如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等可能异常。
五、治疗与预防
(一)非药物干预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控制:对于肥胖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要控制热量摄入,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每日摄入的脂肪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0%-30%以内,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增加运动:根据不同人群的情况制定运动计划,如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儿童则应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减少久坐行为,如每天进行60分钟以上的中等到高强度身体活动。
2.病因治疗:对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最重要的是戒酒,戒酒可使肝脏病变逐渐改善;对于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综合治疗使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有助于改善脂肪肝状况。
(二)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专门针对脂肪肝的特效药物,对于伴有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异常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相关药物,如针对高脂血症的他汀类药物等,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要关注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
总之,脂肪肝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肝脏疾病,通过早期诊断和综合的防治措施,包括生活方式调整等非药物干预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不同人群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及防治过程中各有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