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与鼻窦炎的区别是什么
鼻炎与鼻窦炎在发病部位、症状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鼻炎病变在鼻腔黏膜,症状有鼻塞、流涕、打喷嚏等,影像学检查鼻窦黏膜无明显异常,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等;鼻窦炎病变在鼻窦,有全身及局部症状,影像学可见鼻窦黏膜增厚等,治疗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严重时可能需手术。
一、发病部位区别
鼻炎:主要病变部位在鼻腔黏膜。鼻腔分为左右两个腔室,由鼻中隔分隔,鼻炎是鼻腔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包括急性鼻炎(如普通感冒早期多为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黏膜急性炎症)、慢性鼻炎(包括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等,多与鼻腔长期慢性刺激有关)等。
鼻窦炎:病变部位在鼻窦。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空腔,共四对,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可单发,也可多发,如上颌窦炎、筛窦炎等,炎症可累及鼻窦黏膜,导致鼻窦内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等。
二、症状表现区别
鼻炎
典型症状:主要有鼻塞(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间歇性鼻塞常在白天、劳动或运动时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加重;持续性鼻塞多因鼻腔黏膜肿胀或结构异常所致)、流涕(可分为清水样涕、黏液性涕或脓性涕等,清水样涕常见于过敏性鼻炎发作时,由鼻黏膜分泌亢进引起;黏液性涕多见于慢性鼻炎等;脓性涕常提示有细菌感染,如合并鼻窦炎时)、打喷嚏(过敏性鼻炎患者多有阵发性打喷嚏,可连续数个甚至数十个)等。不同类型鼻炎症状有差异,例如过敏性鼻炎除上述症状外,还常伴有眼痒、流泪等眼部症状,这是因为过敏反应累及眼部;血管运动性鼻炎则多与温度变化、刺激性气味等因素有关,症状相对较易受环境影响。
年龄、生活方式等影响:儿童鼻炎可能因鼻腔相对狭窄,鼻塞症状更明显,影响呼吸和睡眠,长期鼻塞可能影响面部发育;成年人鼻炎若长期吸烟、接触污染空气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鼻腔黏膜炎症;有过敏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过敏性鼻炎。
鼻窦炎
典型症状:全身症状可有发热、畏寒、食欲减退、周身不适等,儿童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局部症状主要有鼻塞(因鼻窦黏膜肿胀及分泌物潴留引起,可导致嗅觉减退)、流脓涕(脓涕量多,颜色可呈黄色、绿色等)、头痛或局部疼痛(不同鼻窦炎症引起的头痛部位有一定规律,例如上颌窦炎常表现为前额部及上颌部疼痛,晨起轻,午后重;额窦炎头痛特点是晨起即感头痛,且逐渐加重,中午最重,午后逐渐减轻,至晚上消失)等。
年龄、生活方式等影响:儿童鼻窦炎由于鼻窦发育尚未完善,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且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反复发作;成年人鼻窦炎若长期处于粉尘环境、吸烟等,会加重鼻窦黏膜炎症,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三、影像学检查区别
鼻炎:鼻部影像学检查(如鼻内镜检查、鼻部CT等)可见鼻腔黏膜不同程度的充血、肿胀,一般鼻窦黏膜无明显异常。鼻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鼻腔内黏膜情况,如急性鼻炎时鼻腔黏膜广泛充血、肿胀,有大量清水样或黏性分泌物;慢性鼻炎时可见鼻黏膜慢性充血、肿胀,或呈肥厚样改变等。
鼻窦炎:鼻部CT检查可见鼻窦黏膜增厚、鼻窦内可见液平面或软组织密度影等。例如上颌窦炎在CT上可表现为上颌窦黏膜增厚,窦腔内有密度增高影;筛窦炎可见筛窦内黏膜增厚、窦腔混浊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鼻窦炎的病变范围、程度等,有助于诊断和病情评估。
四、治疗原则区别
鼻炎
一般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过敏性鼻炎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改善生活环境,保持鼻腔清洁等。例如过敏性鼻炎患者可通过使用空气净化器、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等减少过敏原接触。
药物治疗:根据鼻炎类型选用不同药物,如过敏性鼻炎可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等;慢性鼻炎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短期使用,避免长期应用导致药物性鼻炎)、鼻用糖皮质激素等。儿童鼻炎在药物选择上需更加谨慎,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且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
鼻窦炎
一般治疗:同样要注意鼻腔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有助于清除鼻腔内分泌物,改善鼻腔通气。
药物治疗:常用抗生素(如存在细菌感染时,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但需注意儿童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遵循医嘱,根据体重等计算剂量)、鼻用糖皮质激素、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促进鼻窦内分泌物排出)等。对于儿童鼻窦炎,在使用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同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对于病情较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鼻窦炎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