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是否缺钙
不同人群缺钙有不同症状表现,儿童有夜间盗汗等,成年人有肌肉痉挛等,老年人易骨质疏松等;可通过血液、骨密度、尿钙等检查来医学诊断;还需从饮食(不同人群钙来源及影响因素)和生活方式(日照、运动等对钙吸收利用的影响)方面评估缺钙情况。
一、观察症状表现
(一)儿童群体
儿童缺钙时可能出现夜间盗汗、易惊醒、哭闹不安,出牙延迟、牙齿排列不整齐,囟门闭合延迟,学坐、学站、学走等大运动发育迟缓,如会坐、会站、会走的时间晚于同龄儿童等表现。这是因为钙对儿童的神经肌肉兴奋性调节及骨骼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快速阶段,对钙需求大,若摄入不足易出现上述症状。例如,有研究发现钙营养状况不佳的儿童在神经精神症状方面的发生率高于钙营养正常的儿童。
(二)成年人群体
成年人缺钙可能会有肌肉痉挛,常见的是腿抽筋,多在夜间发生;还可能出现骨骼疼痛,以腰背部、膝关节等部位较为常见;牙齿松动也是缺钙的一个表现,这是因为钙是维持牙齿坚固的重要元素。成年人由于日常活动、工作等因素,钙的消耗相对稳定,若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等,就容易出现这些症状。比如长期节食减肥的人群,由于钙摄入不足,更容易发生肌肉痉挛和骨骼疼痛。
(三)老年人群体
老年人缺钙时,骨质疏松的风险大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如摔倒后易发生髋部骨折、腰椎骨折等;还可能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等情况,这是因为钙流失导致骨骼结构改变,骨量减少,骨骼支撑力下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肾脏对钙的重吸收功能也减弱,同时户外活动减少,维生素D合成不足影响钙吸收,所以更容易缺钙出现相关症状。
二、进行医学检查
(一)血液检查
1.血钙测定:血清总钙正常范围一般在2.25-2.58mmol/L。但血钙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血液中的蛋白浓度等,单纯血钙正常不能完全排除缺钙,因为当机体缺钙时,机体可通过骨骼钙的动员来维持血钙正常,此时骨骼可能已经存在缺钙情况。例如,一些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患者,血钙降低,但机体长期缺钙已导致骨骼病变。
2.血清离子钙测定:离子钙更能直接反映机体的钙代谢状态,正常范围约为1.10-1.34mmol/L。离子钙能更准确地体现细胞外液的钙水平,对于判断钙代谢紊乱更有意义。如在一些酸碱平衡紊乱时,离子钙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对钙代谢状况的准确评估。
(二)骨密度检查
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等方法进行骨密度测定,骨密度是反映骨骼强度和钙含量的重要指标。骨密度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年人骨峰值的2.5个标准差以上,可诊断为骨质疏松,而骨质疏松往往与缺钙导致骨量丢失密切相关。例如,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钙流失加快,骨密度容易降低,通过骨密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缺钙导致的骨骼病变情况。
(三)尿钙测定
24小时尿钙排泄量可以反映钙的代谢情况,正常范围一般在2.5-7.5mmol/24h。尿钙降低可能提示钙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等情况;尿钙升高可能与一些疾病有关,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但尿钙测定受饮食等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三、结合饮食与生活方式评估
(一)饮食方面
1.儿童:儿童饮食中钙的主要来源是奶制品、豆制品、深色蔬菜等。如果儿童日常奶制品摄入不足,如1-3岁儿童每天奶制品摄入量应达到500ml左右,若低于此量则可能缺钙风险增加;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摄入少,深色蔬菜如菠菜、苋菜等烹饪方式不当(如过度焯水破坏钙)也会影响钙的摄入。
2.成年人:成年人饮食中钙的来源同样包括奶制品、豆类、海鲜等。如果长期素食且不注意补充钙剂,或者饮食中高盐、高磷食物摄入过多,会影响钙的吸收,增加缺钙风险。比如一些长期吃快餐、高盐食品的人群,钙的摄入和吸收可能受到不良影响。
3.老年人:老年人饮食中钙的吸收能力下降,若饮食中钙含量不足,如每天从食物中获取的钙低于推荐量(老年人一般推荐1000-1200mg/天),则更容易缺钙。同时,老年人常存在牙齿咀嚼功能下降,影响对一些高钙食物的摄入,如坚果、某些肉类等。
(二)生活方式方面
1.日照情况: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可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如果日照时间不足,如长期室内工作、冬季日照时间短等,会影响维生素D合成,进而影响钙的吸收利用。例如,北方冬季日照时间短,人群缺钙风险相对较高。
2.运动情况: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骨骼的血液循环,有利于钙在骨骼中的沉积。缺乏运动的人群,如长期久坐的人,骨骼对钙的利用效率降低,容易出现缺钙相关问题。儿童缺乏运动可能影响骨骼生长发育,老年人缺乏运动则容易导致骨量丢失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