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拉肚子就是便秘怎么回事
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或便秘等情况的因素众多,包括饮食方面膳食纤维摄入不均衡、水分摄入不足;生活方式方面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肠道疾病方面有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方面有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不同年龄段受这些因素影响及相应表现和处理各有不同。
一、饮食因素
1.膳食纤维摄入不均衡:若长期饮食中膳食纤维过少,如精细米面食用过多,而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不足,会影响肠道蠕动,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不是拉肚子就是便秘的情况。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维持正常的排便规律。例如,研究表明,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低于25克的人群,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段对膳食纤维的需求不同,一般成年人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在25~30克,儿童则根据年龄有所差异,年龄越小,单位体重所需膳食纤维相对越多,但也不宜过量。
2.水分摄入不足:饮水过少会使肠道内粪便干结,难以排出,引发便秘;而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可能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正常成年人每天需摄入1500~2000毫升水,不同生活方式下有所调整,如高温环境下或运动量较大时需适当增加饮水量。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新陈代谢快,对水分需求相对更多,婴儿每天需保证充足的母乳或配方奶摄入来满足水分需求,幼儿及儿童也应定时饮水。
二、生活方式因素
1.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会使肠道蠕动减慢,影响消化功能。例如,久坐办公室的人群,由于缺乏运动,肠道蠕动相对缓慢,容易出现排便不畅的情况,进而可能导致便秘;而突然增加运动量时,可能因肠道不适应而出现腹泻。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运动需求不同,儿童每天应保证至少1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进行适当的跑跳等运动来促进肠道蠕动;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老年人则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2.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睡眠不足等会影响人体的生物钟,进而影响肠道的正常节律。例如,经常熬夜的人,肠道的消化吸收和蠕动节律被打乱,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作息要求不同,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婴儿每天需睡12~16小时,幼儿11~14小时,学龄儿童10小时左右;成年人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老年人睡眠时间相对较短,6~8小时即可,但要保证睡眠质量。
三、肠道疾病因素
1.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多见于中青年人群,女性略多于男性。其发病机制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伴有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例如,有研究发现,约50%~70%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治疗和管理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要更加关注其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因学习压力等因素加重病情;老年人则要注意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情况,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
2.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壮年。患者肠道存在炎症,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腹泻、便秘等症状交替出现,还可能伴有腹痛、便血等表现。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约有部分会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不同年龄段的治疗方案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到生长发育的因素,药物选择需更加谨慎;老年人则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与其他基础疾病的相互作用。
四、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因素
1.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包括肠道的蠕动,导致腹泻;而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肠道蠕动减慢,容易出现便秘。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见于各个年龄段,儿童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成人则会出现代谢紊乱等一系列表现。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约有部分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腹泻等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常表现为便秘、乏力等。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肠道的自主神经功能,导致肠道蠕动紊乱,出现腹泻或便秘的情况。糖尿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成人以2型糖尿病多见。例如,长期高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70%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对于糖尿病患者,不同年龄段的血糖控制目标不同,儿童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糖以保障生长发育,同时要注意避免因低血糖等情况引发肠道功能紊乱;老年人则要综合考虑身体状况和并发症等因素来制定血糖控制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