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是怎么回事
腰痛常见原因包括肌肉骨骼问题(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脊柱病变(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肿瘤)、内脏疾病牵涉痛(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评估与检查有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预防措施有保持正确姿势、加强腰部锻炼、注意腰部保暖、合理饮食与运动;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热敷、按摩、针灸)和康复训练。
一、腰痛的常见原因
1.肌肉骨骼问题
腰肌劳损:长期不良姿势(如久坐、久站)、腰部过度劳累等可导致腰肌劳损。研究表明,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使腰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持续积累的微小损伤会引发腰痛,这种情况在办公室工作人员、体力劳动者中较为常见,年龄方面没有特定限制,但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发病。
腰椎间盘突出: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间盘发生退变,在外力作用下(如突然弯腰、扭转),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周围神经,引起腰痛,同时可能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但现在由于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人发病也逐渐增多。
腰椎骨质增生:腰椎椎体边缘出现骨质增生,当增生的骨质刺激周围组织时可引起腰痛,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腰椎退变加剧,骨质增生的发生率也会升高。
2.脊柱病变
强直性脊柱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脊柱,早期可出现下腰部疼痛,夜间痛较为明显,病情逐渐进展可导致脊柱强直。多见于青少年男性,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与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密切相关。
脊柱肿瘤:包括原发性脊柱肿瘤和转移性脊柱肿瘤,肿瘤生长过程中会破坏脊柱骨质等结构,引起腰痛,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引起重视,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不过转移性脊柱肿瘤多见于有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的人群。
3.内脏疾病牵涉痛
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疼痛可放射至腰部,表现为肾区绞痛,同时可伴有血尿等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结石的形成与代谢、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
妇科疾病:女性的盆腔炎、附件炎等妇科疾病可引起下腰部疼痛,常伴有下腹部不适、白带异常等症状,多见于育龄女性,与女性的生理结构及生殖系统炎症等因素相关。
二、腰痛的评估与检查
1.病史采集
要详细询问患者腰痛的起始时间、疼痛性质(如刺痛、酸痛、胀痛等)、发作频率、加重及缓解因素,还需了解患者的职业、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如是否有腰部外伤史、是否有其他系统疾病等)。例如,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患者,需重点询问久坐对腰部的影响;对于有肾结石病史的患者,要考虑腰痛是否与泌尿系统疾病复发相关。
2.体格检查
包括腰部的视诊(观察腰部有无畸形、皮肤有无异常等)、触诊(触摸腰部肌肉有无紧张、压痛部位等)、动诊(检查腰部的活动范围,如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活动是否受限)、量诊(测量下肢长度等,排查脊柱侧弯等情况)。比如,检查腰部前屈活动时,观察患者能弯腰到什么程度,判断腰椎活动度是否正常。
3.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初步了解腰椎的骨质结构,如有无骨质增生、椎体滑脱等情况,是较为基础的检查方法,价格相对便宜,适用于初步筛查。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腰椎间盘、骨质等情况,对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折等有重要价值,可发现X线检查不易察觉的病变。
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很好地显示椎间盘、脊髓、神经等结构,对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脊髓病变等有独特优势,但价格相对较高。
实验室检查:对于怀疑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感染性疾病(如盆腔炎)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HLA-B27等实验室检查,辅助明确病因。例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阳性率较高;盆腔炎患者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异常。
三、腰痛的预防与康复
1.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行走,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站立时应挺胸收腹,双眼平视,双脚与肩同宽;坐姿时应保持腰部挺直,臀部充分接触座椅,膝关节与髋关节保持同一高度;行走时要抬头挺胸,步伐适中。对于久坐办公室的人群,建议定时起身活动腰部,每坐1小时左右可起身做一些简单的腰部伸展运动。
加强腰部锻炼:可以进行一些适合的腰部锻炼,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几秒后缓慢放下,重复进行。小飞燕:患者俯卧位,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离开床面,形似飞燕,每次坚持几秒后放松,重复进行。这些锻炼可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预防腰痛的发生,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锻炼强度,年轻人可适当增加锻炼难度和强度,中老年人则要避免过度劳累。
注意腰部保暖:寒冷刺激可能会引起腰部肌肉痉挛,导致腰痛,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时,要注意腰部的保暖,可佩戴腰围等保暖护具。对于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更要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寒。
合理饮食与运动: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相关的腰痛。同时,适度的全身运动也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降低腰痛的发生风险,如游泳就是一种对腰部负担较小但又能锻炼全身的运动,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缓解期可适当进行游泳锻炼。
2.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可使用热毛巾、热水袋等进行热敷,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但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皮肤,对于皮肤感觉减退的人群(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要格外小心。
按摩:专业的腰部按摩可以放松腰部肌肉,改善腰部血液循环。但按摩要由专业人员进行,避免暴力按摩,对于有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等情况的患者不适合按摩。
针灸:通过针刺腰部及相关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止痛、缓解肌肉紧张等作用。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的针灸医师操作,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要谨慎使用。
康复训练:在腰痛缓解期,可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进一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改善腰椎活动度,预防腰痛复发。例如,进行腰部的核心肌群训练、平衡训练等,不同患者根据自身病情和康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