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的处理包括: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给予高流量吸氧改善缺氧;使用吗啡镇静并减轻心脏前后负荷(老年慎用、儿童不用)、应用利尿剂利尿减轻心脏负荷(注意不同年龄剂量调整及电解质变化)、使用血管扩张剂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注意低血压患者);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病情,转运时要保持患者体位稳定、持续吸氧、密切观察病情并配备抢救设备药物,特殊人群转运需格外小心。
一、体位调整
1.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这样可使下肢静脉回流减少,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呼吸困难。对于有明显呼吸困难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此体位调整能迅速改善通气状况,尤其适用于大多数急性心力衰竭发作的患者,包括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效果更为显著。
二、吸氧
1.给予高流量吸氧: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患者高流量氧气吸入,一般氧流量为6-8L/min,严重缺氧者可采用面罩给氧或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高流量吸氧能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组织缺氧状况,适用于各类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的患者均可通过吸氧缓解缺氧相关症状,如呼吸困难等。
三、药物应用
1.使用吗啡:可使患者镇静,减少躁动带来的额外心脏负担,同时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但对于老年患者需谨慎使用,因为可能会引起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对于儿童患者一般不使用吗啡。
2.应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能迅速利尿,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负荷。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需注意剂量调整,老年患者可能对利尿剂的反应有所不同,要密切观察电解质变化等情况。
3.使用血管扩张剂:例如硝酸甘油等,可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对于有低血压等情况的患者需谨慎,要监测血压变化。
四、病情监测与转运
1.病情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以及肺部啰音变化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监测的重点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患者需关注呼吸频率、心率等更频繁,老年患者要注意血压波动情况。
2.转运注意事项:在转运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时,要保持患者体位稳定,持续吸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物。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患者等在转运过程中需格外小心,确保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