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伴休克首要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伴休克时需采取多方面护理措施,立即建立合适静脉通路快速补液;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与出血情况;将患者置于休克体位;给予吸氧调节氧流量;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
一、立即建立静脉通路
1.选择合适血管:优先选择粗大、直、弹性好且易于固定的静脉血管,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格外谨慎选择,避免在关节部位等不易固定且影响血液循环的位置穿刺,以保证输液通路的通畅,为后续补液、输血等治疗提供保障,满足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的需求。
2.快速补液:迅速输入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等晶体液以扩充有效循环血容量,根据患者的休克程度等情况决定补液速度和量,一般先快速输入一定量的晶体液,如成人可先快速输入1000-2000ml等渗盐水,及时纠正低血容量状态,维持组织灌注。
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并记录。对于休克患者,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往往是早期表现,通过密切监测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例如,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差小于20mmHg提示休克存在,心率大于100次/分钟可能是机体代偿的表现,需密切关注其变化趋势。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生命体征变化相对更为敏感,要更频繁细致地监测。
2.出血情况观察:观察呕血、黑便的颜色、量、次数等。如呕血颜色鲜红提示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大,黑便呈柏油样说明出血量相对适中但出血时间较长等。同时观察有无新的出血征象,如是否出现再次呕吐鲜血、黑便次数增多等情况,以便及时判断出血是否停止或继续加重。
三、体位护理
1.休克体位:将患者置于休克体位,即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这样可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调整体位的幅度和舒适度,避免因体位不当造成不适或影响呼吸循环。同时要注意保持患者身体的平稳,防止因体位变动导致出血加重等情况。
四、吸氧
1.调节氧流量:给予患者吸氧,一般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根据患者情况调节,通常为2-4L/min,严重休克患者可适当增加氧流量至4-6L/min,以改善组织缺氧状态,提高血氧饱和度,促进机体各器官功能的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吸氧装置和氧流量,避免氧流量过大对儿童呼吸道等造成不良影响。
五、心理护理
1.安抚患者情绪:上消化道出血伴休克患者往往会有紧张、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沟通,给予心理安抚,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缓解其焦虑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通过温和的方式安抚,如与儿童交流、给予适当的陪伴等,减轻其因疾病和治疗带来的恐惧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