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和室颤的区别
房颤和室颤在定义与本质、心电图表现、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上均有明显区别,房颤是心房规则有序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颤动波,影响心房收缩功能,心电图有特定表现,症状轻重不一,治疗包括转复心律、控心室率、抗凝等;室颤是心室肌快速无序颤动致心室无有效整体收缩功能,是致死性心律失常,心电图无正常QRS-T波,患者多意识丧失等,需立即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抢救,房颤相对室颤病情进展稍缓但都需及时正确识别处理改善预后。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房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通常起源于心房的多个部位,频率多在300-600次/分钟,主要影响心房的收缩功能。
心室颤动(室颤)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心室肌快速而无序的颤动,心室丧失有效的整体收缩功能,是致死性心律失常,其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与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与频率均完全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可达200-500次/分钟。
心电图表现:
房颤心电图特征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f波,频率350-600次/分钟,心室律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
室颤心电图表现为无正常QRS-T波,代之以振幅和频率不规则、形态各异的颤动波。
临床表现:
房颤:症状差异较大,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心悸、胸闷等,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休克、晕厥等,尤其是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的患者,长期房颤可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增加脑卒中风险。年龄因素对房颤有影响,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发病率逐渐升高,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等可诱发房颤。
室颤:患者多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呼吸骤停,若不及时抢救,可在数分钟内死亡,常见于有严重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触电、溺水等情况的患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有心脏基础疾病者更易出现,男性与女性无明显特殊性别差异导致室颤发病差异。
治疗原则:
房颤:治疗包括转复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抗凝治疗等。转复心律可选用药物(如胺碘酮等)或电复律,控制心室率常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等,抗凝治疗根据CHADS-VASc评分来决定是否应用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等),年龄较大的患者抗凝时需注意出血风险等。
室颤:一旦发生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尽快实施电除颤,电除颤是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同时需进行高级生命支持等抢救措施。
总之,房颤和室颤在定义、心电图表现、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房颤相对室颤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些,但都需要及时正确的识别和处理以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