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常见于什么病
下消化道出血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结直肠癌好发于中老年人,与多种因素相关,表现为便血等;小肠肿瘤有良恶性,可致出血;炎症性肠病中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青中年,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憩室病中结肠憩室病多见于老年人;血管性疾病包括肠道血管畸形和缺血性肠病;其他疾病有肠息肉、肠套叠等,不同疾病有不同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一、肠道肿瘤
1.结直肠癌:是下消化道出血较常见的病因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其发生与遗传因素、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等生活方式及病史相关。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血管破裂可导致出血,多表现为便血,血色暗红或鲜红,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通过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
2.小肠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如平滑肌瘤等,恶性肿瘤如小肠腺癌、淋巴瘤等,发病相对结直肠癌较少,但也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之一,不同类型肿瘤临床表现有差异,一般通过小肠镜、CT小肠造影等检查手段辅助诊断,肿瘤生长侵蚀血管可引起出血。
二、炎症性肠病
1.溃疡性结肠炎:多发生于青中年人群,病因与自身免疫、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炎症导致肠黏膜血管破裂出血,出血程度可轻可重,通过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等改变。
2.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腹痛、腹泻、腹部肿块、瘘管形成等为特点,肠道炎症及溃疡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便血可为鲜血或暗红色,病情易反复,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其发病与遗传易感性和免疫异常等因素相关。
三、憩室病
1.结肠憩室病: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长期低纤维饮食者,乙状结肠是好发部位,憩室炎症或糜烂可引起出血,一般为小量出血,表现为便血,可通过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发现憩室病变。
四、血管性疾病
1.肠道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等,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病因尚不十分明确,血管畸形处血管结构异常,易破裂出血,表现为间断性便血,出血量可多可少,结肠镜、胶囊内镜或血管造影等检查可帮助诊断。
2.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动脉硬化、肠系膜血管病变等病史者,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肠黏膜缺血、坏死,可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病情严重程度与缺血范围和程度相关,通过肠系膜血管造影等检查可辅助诊断。
五、其他疾病
1.肠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等,部分肠息肉可因表面糜烂、溃疡导致出血,多见于中青年,一般为间断性便血,量较少,通过结肠镜可发现息肉并进行切除等处理,其发生与遗传因素、肠道慢性炎症等有关。
2.肠套叠:多见于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因肠管蠕动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表现为突发的腹痛、血便(果酱样便)、腹部肿块等,需及时诊断和处理,通过超声等检查可辅助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