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得了房颤怎么办
房颤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其治疗策略包括节律控制(药物复律、电复律)、心室率控制(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抗凝治疗(依据CHADS-VASc评分决定是否抗凝及选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生活方式需调整饮食(低盐低脂、控酒)和运动(适当运动),还需定期监测症状、心率心律并定期复诊。
一、房颤的诊断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房颤的重要依据,可发现心房颤动的典型心电图表现,如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心室率绝对不齐等。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心脏传导系统的退行性变等因素,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需注意准确捕捉房颤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
二、房颤的治疗策略
1.节律控制
药物复律:可选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需注意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会受到影响,使用时要谨慎评估。
电复律:对于药物复律效果不佳或病情紧急的老年人,可考虑电复律,但要注意复律前的准备和复律过程中的监护。
2.心室率控制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减慢心室率,适用于无禁忌证的老年人,但要注意老年人可能存在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风险,使用时需监测心率和血压。
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也可用于控制心室率,同样要关注对老年人心脏传导和血压的影响。
3.抗凝治疗
CHADS-VASc评分:用于评估老年人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根据评分结果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和≥3分的女性患者通常需要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选择: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华法林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3的目标范围,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出血风险;新型口服抗凝药不需要常规监测INR,出血风险相对较低,但也有其各自的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三、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
老年人应遵循低盐、低脂饮食原则,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5克,避免食用过多油腻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多吃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摄入。
控制饮酒量,避免酗酒,因为酒精可能会诱发房颤发作或影响抗凝药物的效果。
2.运动
老年人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进行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强度应适中,避免剧烈运动。运动频率可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适当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心肺功能,但要注意运动时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等可能诱发房颤的情况。
四、定期监测与随访
1.症状监测:老年人要密切关注自己是否有心悸、胸闷、头晕等房颤相关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
2.心率和心律监测:可自备简易心率监测设备,定期监测心率和心律情况。如有条件,可定期到医院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评估房颤的控制情况。
3.定期复诊: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