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持续性房颤
持续性房颤是持续超7天、一般难自行转复的房颤类型,其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有心悸等症状且影响心脏功能,可通过心电图等诊断,治疗包括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需结合患者多方面情况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一、持续性房颤的定义
持续性房颤是心房颤动的一种类型,是指持续时间超过7天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常需要药物或非药物干预来尝试转复心律或控制心室率等。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电生理特性会发生变化,老年人发生持续性房颤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老年人心肌细胞退行性变、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减退等,使得心房容易出现异常的电活动,从而增加房颤发生及维持为持续性的可能性。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饮酒、过度肥胖、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与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相关。大量饮酒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房电活动紊乱;肥胖者体内脂肪代谢异常等因素可能干扰心脏的正常电传导和结构,增加房颤发生风险并使其更易维持为持续性;缺乏运动则可能使心脏功能下降,血液循环不畅,促进房颤的发生和持续。
3.病史因素: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持续性房颤的概率较高。比如,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会导致心房结构重塑和电重构,进而引发房颤;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缺氧会影响心脏电活动,增加房颤发生风险,且病情迁延易发展为持续性房颤;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受损,心房内血液淤滞,也容易促使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为持续性。
三、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响
1.症状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生活质量和心脏功能。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一般来说,女性患者在相同病情下可能对症状的感知和耐受与男性有所不同,但总体以心悸等不适为主。
2.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持续性房颤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长期的房颤状态还可能进一步加重基础疾病,如加重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这种心输出量减少可能会更明显地影响其日常活动能力和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四、诊断相关要点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持续性房颤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心房颤动的波型等特征,确定房颤的持续时间等情况。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可能在细节上有一定差异,但基本的房颤特征如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等是诊断的关键依据。
2.其他检查:可能还会结合动态心电图监测等进一步明确房颤的发作情况、持续时间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还需要完善相关检查评估基础疾病的状况,以全面制定治疗方案。
五、治疗相关原则
1.节律控制:尝试转复为窦性心律,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或非药物方法,如药物复律可使用胺碘酮等,但需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等因素。
2.心室率控制:对于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患者,控制心室率也是重要的治疗方面,常用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等,通过减慢心室率来改善症状和心脏功能。同时要针对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调整治疗方案,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年轻患者不同,需要更谨慎地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等。
总之,持续性房颤是一种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多方面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心律失常疾病,在临床实践中要充分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