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常性便秘
经常性便秘是排便频率少于一周3次且伴排便困难等,持续至少3个月的消化系统症状,其相关因素包括生活方式(饮食膳食纤维和水分不足、运动少)、年龄(儿童喂养不当、老年人胃肠功能衰退等)、疾病(肠道器质性病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表现为排便异常及腹胀腹痛等,长期可致有害物质吸收、引发肛门疾病及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危害
一、经常性便秘的定义
经常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指排便频率减少,一周内排便次数少于3次,同时伴有排便困难、粪便干结等表现。一般来说,正常成年人的排便习惯存在个体差异,但当排便出现上述明显异常且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至少为3个月)时,就可考虑为经常性便秘。
二、经常性便秘的相关因素
(一)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方面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是导致经常性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长期饮食中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取过少,膳食纤维具有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的作用,若摄入不足会使肠道蠕动减慢,从而引发便秘。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膳食纤维的需求有所不同,一般成年人每天建议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但很多人实际摄入量远低于此。
水分摄入不够也会影响粪便的性状。人体若长期处于缺水状态,肠道会吸收粪便中的水分,导致粪便干结,难以排出。无论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水,但具体摄入量会因年龄、性别、活动量等因素有所差异,例如老年人因口渴感减退等原因,更需要主动多饮水来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2.运动情况
缺乏运动也是引发经常性便秘的常见因素。运动量少会使肠道蠕动减弱。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例如儿童若长期缺乏户外活动,运动量不足,肠道蠕动相对缓慢,容易出现便秘;成年人长时间久坐办公,缺乏体育锻炼,同样会影响肠道功能;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若运动量过少,肠道蠕动更是明显减慢,增加了便秘的发生风险。
(二)年龄因素
1.儿童
婴幼儿时期,由于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若喂养不当,如奶粉冲调过浓、添加辅食不及时或不合理等,容易出现便秘。例如奶粉冲调过浓会使婴儿摄入过多蛋白质等成分,而膳食纤维等摄入相对不足,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便秘。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饮食结构逐渐丰富,但如果仍然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也可能出现经常性便秘。
2.老年人
老年人胃肠道功能衰退,肠道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这是老年人容易发生经常性便秘的重要原因。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帕金森病等,这些疾病也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增加便秘的发生几率。例如帕金森病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病变,会影响肠道的神经调节,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容易出现便秘症状。
(三)疾病因素
1.肠道疾病
如肠梗阻、肠粘连等肠道器质性病变会阻碍粪便的正常通过,导致便秘。例如肠梗阻患者,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行,会出现停止排气排便等严重的便秘相关表现。
2.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减慢,肠道蠕动也会随之减慢,容易引发经常性便秘。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导致肠道蠕动紊乱,出现便秘症状。
三、经常性便秘的表现及危害
(一)表现
除了排便频率减少、排便困难、粪便干结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部分患者在排便时可能会出现肛门疼痛,这是因为干结的粪便刺激肛门导致。
(二)危害
长期经常性便秘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例如,粪便长时间积聚在肠道内,会产生有害物质被人体吸收,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导致肛裂、痔疮等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生;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便秘时用力排便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如引发高血压患者血压骤升,或导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