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分类
房颤可从发作特点和病因两方面分类。从发作特点分,阵发性房颤持续≤7天能自行终止,与生活方式、年龄、基础心脏疾病史相关;长期持续性房颤持续>7天需药物或电复律终止,与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年龄、生活方式、心脏瓣膜病病史相关;永久性房颤不能终止或终止后复发,是长期房颤发展结果,与高龄、性别、严重心脏基础疾病史相关。从病因分,结构性心脏病相关房颤包括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相关房颤,分别由心肌缺血缺氧、心房扩大压力增高、心房淤血心肌重构等引发;非结构性心脏病相关房颤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酒精相关性、特发性房颤,分别因甲状腺激素过多、长期大量饮酒、遗传等因素导致。
一、房颤的分类
(一)根据发作特点分类
1.阵发性房颤
定义:持续时间≤7天,一般≤48小时,能自行终止。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情绪激动、大量饮酒、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诱发。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升高,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有一定差异,但总体趋势是年龄越大越易发生。从病史角度看,有基础心脏疾病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阵发性房颤,例如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等病变可能影响心肌电活动稳定性,从而增加阵发性房颤发生风险。
2.长期持续性房颤
定义:持续时间>7天,需要药物或电复律才能终止。其发生发展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逐渐改变有关。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心脏结构老化、心肌纤维化等因素,更容易向长期持续性房颤发展。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未良好控制,会进一步损害心脏,促使房颤持续存在。对于有心脏瓣膜病病史的患者,心脏瓣膜病变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会持续影响心肌,也是长期持续性房颤的重要诱因。
3.永久性房颤
定义:不能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的房颤。其形成往往是长期房颤发展的结果,心脏结构和功能已经发生较为明显的重塑。在年龄因素上,高龄患者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心脏调节能力下降,永久性房颤的比例相对较高。性别方面,虽然总体发病率男性略高于女性,但在永久性房颤患者中,不同性别比例可能与各自的基础疾病负担等因素有关。有严重心脏基础疾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等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发展为永久性房颤,因为这些疾病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严重受损,难以恢复正常的心律。
(二)根据病因分类
1.结构性心脏病相关房颤
例如冠心病相关房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从而引发房颤。冠心病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较高,这与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改变、心肌重构等因素密切相关。心脏瓣膜病相关房颤: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会引起心房扩大、心房压力增高,进而影响心房的电活动,容易诱发房颤。随着心脏瓣膜病的进展,房颤的发生概率逐渐增加。心力衰竭相关房颤: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房淤血,心房肌细胞发生重构,包括电重构和结构重构,这些重构改变了心房的电生理特性,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房颤的重要机制,且房颤又会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形成恶性循环。
2.非结构性心脏病相关房颤
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房颤: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电活动,加速心肌细胞的氧化代谢,增加心肌耗氧量,改变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从而导致房颤的发生。在甲亢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积极控制甲状腺功能后,部分患者的房颤可能得到改善。酒精相关性房颤:长期大量饮酒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电传导和电稳定性,同时酒精代谢产物可能对心脏产生毒性作用,导致房颤。年轻人中因大量饮酒诱发房颤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与酒精对心脏电生理的直接影响有关。特发性房颤: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等有关。部分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特发性房颤,其心脏结构和其他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但房颤却反复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