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由什么引起的
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如心房扩大与纤维化、心肌病变)、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年龄与性别因素(年龄增长患病率升高,绝经后女性风险上升)、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吸烟酗酒、肥胖)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甲状腺功能异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些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心脏电生理或结构,增加房颤发生风险。
一、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
(一)心房扩大与纤维化
心房扩大是房颤常见的心脏结构改变诱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使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导致左心房扩大,据相关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左心房扩大,而左心房扩大过程中常伴随心房肌细胞纤维化,使得心房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引发房颤。此外,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会使心房血液排出受阻,引起心房扩大和纤维化,增加房颤发生风险。
(二)心肌病变
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时,心肌细胞受损,影响心脏正常电传导,易引发房颤。例如,心肌梗死患者后续发生房颤的概率相对较高。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整体功能减退,也会增加房颤发生几率,研究表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二、心血管危险因素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房颤重要的危险因素。持续升高的血压会对心房和心室产生机械性压力负荷,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心脏神经调节等,从而促使房颤发生。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血压水平与房颤患病率呈正相关,血压越高,房颤发生风险越大。
(二)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显著增加。高血糖状态会导致氧化应激增加、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自主神经病变等,这些病理变化可影响心脏电生理稳定性,进而诱发房颤。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房颤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一定比例。
(三)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与房颤相关。胆固醇代谢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心脏血液供应和心肌代谢,进而干扰心脏电活动,增加房颤发生可能性。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会促进血管炎症反应,累及心脏相关血管时易引发房颤。
三、年龄与性别因素
(一)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发生率逐渐升高。老年人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生理性退变,心房肌细胞老化、纤维化程度加重,传导系统也出现退行性改变,这些都使得老年人更易发生房颤。65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且年龄越大,房颤相关并发症如脑卒中的风险也越高。
(二)性别
绝经前女性房颤发生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房颤发生率显著上升,接近男性水平。这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雌激素具有维持心脏电生理稳定等作用,雌激素水平降低后,女性房颤发生风险增加。
四、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一)吸烟与酗酒
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内皮功能受损、炎症反应增加等,这些都不利于心脏健康,是房颤的危险因素。长期大量酗酒可引起心肌损伤、心律失常等,增加房颤发生几率。有研究表明,吸烟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一定倍数,酗酒者房颤患病率也明显高于不酗酒人群。
(二)肥胖
肥胖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可导致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状态、交感神经活性增强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心脏电生理和结构,进而引发房颤。体质指数(BMI)较高的肥胖人群,房颤发生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五、其他相关因素
(一)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机体新陈代谢,增加心脏负担,影响心脏电活动,容易诱发房颤。而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也可能通过影响心肌代谢等导致房颤发生风险增加。临床观察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显著升高。
(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导致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引发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波动等,长期可影响心脏电生理稳定性,增加房颤发生风险。研究显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房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