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怎么引起的
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心房结构改变(年龄增长致心房重构、性别差异、基础心脏疾病)、电生理异常(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全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其他如慢性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生活方式(饮食过量饮酒、高盐,吸烟)以及遗传因素、炎症反应等。
一、心脏结构与电生理异常相关因素
(一)心房结构改变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心房肌纤维会发生生理性重构,心房壁逐渐增厚、心房腔扩大,这会影响心房的电生理特性,增加房颤发生风险。例如,老年人心房肌细胞内胶原纤维沉积增多,导致心房结构和电传导发生改变。
2.性别差异:绝经前女性房颤发生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房颤发生率明显上升,可能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雌激素具有维持心肌电稳定性等作用,其水平变化会影响心脏电生理环境。
3.基础心脏疾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长期高血压会使左心房压力升高,引起左心房肥厚、扩大,破坏心房正常电传导,易引发房颤;风湿性心脏病累及二尖瓣时,心房长期淤血、压力增高,导致心房肌纤维化,也是房颤的常见诱因。
(二)电生理异常
1.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心脏离子通道在维持心肌细胞正常电活动中起关键作用,例如钾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等功能异常时,会导致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改变,从而引发房颤相关的异位电活动。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突变可导致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增加房颤易感性。
2.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电活动有调节作用,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时,如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会影响心房的电活动稳定性。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生活方式因素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进而增加房颤发生风险。
二、全身性疾病相关因素
(一)代谢性疾病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常存在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高血糖可损伤心肌微血管及神经,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同时,糖尿病患者易合并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心脏供血受到影响,这些因素都与房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2.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加速心肌细胞代谢,增加心肌耗氧量,使心肌处于高动力状态,导致心房扩大和电生理紊乱,从而引发房颤。临床中,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发生房颤的概率较高,控制甲状腺功能后,部分患者房颤可得到改善。
(二)其他全身性疾病
1.慢性肾病:慢性肾病患者存在水、电解质紊乱及毒素蓄积等情况,会影响心脏电生理功能,同时慢性肾病患者常伴有贫血、高血压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增加房颤发生风险。
2.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导致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进而影响心脏电活动,长期可导致房颤发生。研究显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房颤患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一)饮食因素
1.过量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电活动,还会导致心房扩大等结构改变,增加房颤发生风险。有研究发现,每日饮酒量超过一定限度(如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60g,女性超过30g),房颤发生概率明显升高。
2.高盐饮食: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荷,使心房压力增加,从而促进房颤的发生。
(二)吸烟因素
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同时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儿茶酚胺,影响心脏电活动,增加房颤发生的可能性。
四、其他潜在因素
(一)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突变与房颤的发生相关,家族中有房颤患者的人群,其遗传易感性增加。例如,一些编码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时,个体发生房颤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但遗传因素通常是与其他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房颤发生。
(二)炎症反应
慢性炎症状态可参与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与房颤相关,炎症反应可导致心房组织的炎症损伤、纤维化等,破坏心房电生理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