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包括立即终止发作、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处理及预防复发。立即终止发作需纠正可逆诱因,如电解质紊乱、药物因素、心动过缓等;药物治疗常用硫酸镁,不同年龄患者使用剂量和注意事项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和老年患者处理各有特点;预防复发要寻找并去除病因,对有复发风险者可能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预防。
一、立即终止发作
1.纠正可逆诱因:
对于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的患者,需积极纠正。例如低钾血症,可通过补充钾盐来纠正,钾盐的补充需根据血钾水平及患者具体情况来确定,但关键是要明确低血钾是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常见可逆因素,通过纠正电解质紊乱有可能终止发作。对于存在药物因素的患者,如正在使用可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
对于有心动过缓的患者,需评估是否存在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必要时可考虑临时心脏起搏治疗,以提高心率,终止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不同年龄患者心动过缓的处理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更需谨慎评估起搏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二、药物治疗
1.硫酸镁:
硫酸镁是治疗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常用药物。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稳定心肌细胞膜电位有关。一般可静脉注射硫酸镁,对于成人,可缓慢静脉注射2-5g硫酸镁(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后),如无效,可在15-20分钟后重复注射。低镁血症患者更应重视硫酸镁的应用,对于不同年龄患者,使用剂量需根据体重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儿童患者使用硫酸镁时需严格按照体重计算剂量,并密切观察呼吸等情况。
对于存在心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使用硫酸镁时需注意对心功能的影响,因为硫酸镁可能有一定的负性肌力作用,但在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紧急处理中,其获益可能大于风险。
三、特殊人群处理
1.儿童患者:
儿童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时,首先要确保气道通畅、呼吸和循环稳定。在药物使用上需格外谨慎,硫酸镁的使用剂量需严格按照公斤体重计算,例如按1-2mmol/kg(相当于硫酸镁10%溶液0.1-0.2ml/kg)静脉缓慢注射,然后可根据情况重复使用。同时,儿童患者的电解质紊乱等诱因可能与先天性电解质异常等因素有关,需详细询问家族史等情况,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在临时心脏起搏方面,儿童的起搏电极选择和操作需更加精细,要考虑儿童的解剖特点,避免对心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损伤。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时,需充分评估其肝肾功能,因为药物代谢和排泄与肝肾功能密切相关。在使用硫酸镁等药物时,要根据肝肾功能调整剂量。同时,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等,在纠正诱因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的情况。例如,在纠正低钾血症时,补钾速度和补钾量需谨慎,避免过快补钾导致高钾血症等不良后果,因为老年患者的肾脏调节功能下降,对钾的代谢能力减弱。在临时心脏起搏时,要考虑老年患者的血管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起搏方式和部位,减少操作相关的并发症。
四、预防复发
1.寻找并去除病因:
对于明确由先天性长QT综合征引起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需长期管理。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往往有遗传因素,需避免使用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抗组胺药物等。不同年龄的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在生活方式上也需注意,儿童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老年患者则需注意避免情绪激动等情况。对于由其他后天因素引起的患者,如药物引起的,需严格避免再次使用相关药物;对于电解质紊乱引起的,需定期监测电解质,维持电解质平衡。
2.药物预防:
对于有复发风险的患者,可能会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预防。β受体阻滞剂可通过降低心率、稳定心肌细胞膜等作用预防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复发。不同年龄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需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儿童患者使用时要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患者则需注意药物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的影响,如是否会加重心力衰竭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