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怎么回事
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发病与心房肌改变等有关,发病率随年龄增而升,男性略高,有基础病、不良生活方式者风险高,有心悸等症状、心律不齐等体征,危害有增卒中风险、影响心功能,可通过心电图等诊断,治疗分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抗凝治疗,要控制基础病、健康生活、定期体检来预防。
1.定义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2.发病机制
心房肌纤维化、炎症等因素可导致心房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触发异位起搏点,同时心房传导系统的异常使得激动在心房内快速、无序地传导,从而形成房颤的颤动波。例如,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可引起心房结构和电生理的重构,增加房颤发生风险。
3.流行病学特点
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65岁人群中发病率约为3%-4%,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左右。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肥胖、患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房颤发生风险明显升高。例如,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可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电活动和心房结构,使房颤发病风险增加数倍;肥胖者由于脂肪组织分泌炎症因子等因素,参与心房重构,易引发房颤。
4.临床表现
症状:患者可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无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严重的房颤可导致心功能下降,出现头晕、黑矇,甚至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例如,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心输出量可减少25%以上,对于本身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易诱发心力衰竭发作,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
体征:心脏听诊可发现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
5.房颤的危害
增加卒中风险:房颤时心房失去正常收缩,血液易在心房内淤滞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可导致脑栓塞(缺血性卒中)。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是非房颤人群的5倍-17倍,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更高。例如,一项大规模临床研究显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每年卒中发生率约为5%左右。
影响心功能:长期房颤可导致心房和心室重构,引起心功能进行性下降,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和死亡风险。
6.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房颤的重要手段,可发现心房颤动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如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f波,心室律绝对不规则等。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阵发性房颤等发作不频繁的情况。
心脏超声检查:可评估心房、心室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有无心房血栓形成等情况,同时有助于排除其他可导致房颤的心脏疾病,如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
7.治疗原则
节律控制:尝试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合适的患者也可考虑电复律等非药物方法。
心室率控制:对于无法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控制心室率以缓解症状,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等)、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等)。
抗凝治疗:根据患者卒中风险评分(如CHADS-VASc评分)决定是否需要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卒中。如CHADS-VASc评分≥2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需抗凝治疗,可选择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
8.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血脂等控制在合理范围。例如,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适度运动,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多吃蔬菜水果等)。例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早期发现房颤等心律失常,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