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心电图的特征
房颤心电图有三方面主要特征,一是P波消失代之以350-600次/分钟的不规则f波,其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有不同表现但核心不规则特点不变;二是RR间期绝对不规则,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对其有一定影响但核心特征存在;三是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对其基本形态影响不大,合并其他情况时可能有特殊表现但非普遍。
一、P波消失
1.特征表现:房颤心电图上原本规律的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完全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f波),f波频率通常在350-600次/分钟。
2.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段人群房颤时f波的表现可能无本质差异,但老年人心脏结构和电生理特性的改变可能会对f波的辨识度有一定影响,比如部分老年患者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可能导致f波振幅等特征与年轻患者略有不同,但核心的不规则特点不变。
3.性别因素影响:性别本身一般不直接影响f波的有无和基本形态,但在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时可能有差异,例如女性绝经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心脏血管状态,间接对房颤时f波相关情况产生一定作用,但这不是f波特征本身的改变。
4.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房颤,其f波特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房颤在心电图上并无本质区别,依然是P波消失被f波取代,频率等特征符合房颤的一般标准。
5.病史影响: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病史的患者,房颤时的f波特征与无基础病史患者相比,可能在合并心肌缺血等情况时会有一些伴随改变,但主要的P波消失被不规则f波取代的特征是存在的。
二、RR间期绝对不规则
1.特征表现:由于心房激动无规律,心室接收到的激动间隔差异很大,导致RR间期(相邻两个R波之间的时距)绝对不规则。正常窦性心律时RR间期相对规则,而房颤时RR间期变异较大。
2.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减退,可能使RR间期不规则的表现更明显,因为心脏的电传导稳定性下降,对心房不规则激动的传导调节能力减弱。
3.性别因素影响:性别对RR间期绝对不规则这一特征本身无直接影响,但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围绝经期等,激素变化可能影响心脏功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RR间期不规则的程度,但不是导致该特征改变的根本原因。
4.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诱发房颤,此时RR间期绝对不规则的特征会更加显著,因为不良生活方式破坏了心脏正常的电生理稳态,加重了心房颤动导致心室率不规则的情况。
5.病史影响:有房颤病史的患者再次发作时,RR间期绝对不规则的特征依然存在,而对于首次发生房颤的患者,RR间期绝对不规则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若患者有其他心脏疾病病史,如心肌病等,可能会使RR间期不规则的程度和表现有所不同,但核心特征不变。
三、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1.特征表现:房颤时QRS波群形态一般与窦性心律时相似,呈室上性QRS波群形态,时限通常正常。这是因为心房激动通过房室结下传心室,心室除极的电活动路径基本正常。
2.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心脏心肌细胞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纤维化等改变,但一般不影响QRS波群的基本形态,所以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这一特征在老年房颤患者中依然存在,不过如果合并心室肥厚等情况,可能会出现QRS波群时限增宽等改变,但这属于合并其他情况的特殊表现,而非房颤本身导致QRS波群形态异常的普遍情况。
3.性别因素影响:性别不影响QRS波群在房颤时的基本形态,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房颤患者,若未合并特殊的心室病变等情况,QRS波群形态通常是正常的室上性形态。
4.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般不会改变房颤时QRS波群的基本形态,而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的房颤,只要未合并明显的心室结构和功能异常,QRS波群形态仍通常正常。
5.病史影响:有单纯房颤病史且无基础心室病变的患者,QRS波群形态正常;若患者有心肌病等病史,可能会出现QRS波群形态异常,但这是基础心脏病导致的,而非房颤直接引起QRS波群形态改变的典型表现,房颤本身导致的QRS波群形态通常还是正常的室上性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