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期
闭角型青光眼分为临床前期、前驱期(先兆期)、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和绝对期。临床前期具闭角型青光眼解剖特征但未发作;前驱期有轻度眼胀等症状,可自行缓解;急性发作期有剧烈眼痛等典型表现,不及时处理会严重损害视功能;间歇期是急性发作后经治疗等房角开放、眼压正常但需定期随访;慢性期因急性发作期未控致房角广泛粘连、眼压持续升高,有视力下降等表现;绝对期是晚期,视力完全丧失,眼压持续升高,视功能无法挽回。
一、临床前期
1.定义及特点:指具有闭角型青光眼的解剖结构特征,但尚未发生青光眼发作的阶段。此类患者通常具有前房浅、房角窄等解剖特点,但没有眼压升高及青光眼性视功能损害。例如,部分患者双眼均为浅前房、窄房角,但一只眼已发生急性发作,另一只眼虽未发作,但处于临床前期,具有潜在的急性发作风险。从年龄角度看,各年龄段均可能存在,但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出现相关解剖结构特点。女性在内分泌等因素影响下,可能比男性更易出现前房浅等情况。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近距离用眼等可能增加相关解剖结构异常的发生风险。
2.意义:此期的发现对于预防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作至关重要,通过早期发现窄房角等情况,可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急性发作。
二、前驱期(先兆期)
1.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轻度眼胀、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常在傍晚、长时间用眼或在暗环境中停留过久后发作。眼部检查可见眼压轻度升高,通常在4060mmHg左右,前房浅,房角部分关闭。例如,患者可能在看电影后出现眼胀、头痛,休息后可缓解,但再次在暗环境中可能又发作。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群更易出现此类症状,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敏感。生活方式中,长时间在暗环境活动等会诱发症状。
2.持续时间及转归:症状持续时间较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可自行缓解。若未得到有效处理,病情可能进一步发展。
三、急性发作期
1.典型表现:患者出现剧烈眼痛、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视力急剧下降,可降至指数或手动。眼部检查可见眼压明显升高,常超过60mmHg,结膜混合充血,角膜水肿呈雾状,前房极浅,房角完全关闭,瞳孔中度散大,呈竖椭圆形,对光反射消失。例如,患者突然出现眼痛如刀割、头痛伴呕吐,视力严重下降,眼部表现符合上述特征。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群更为常见,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内分泌变化更易诱发急性发作。生活方式中,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可能成为诱因。
2.对视功能的影响:此期如不及时处理,可在短期内导致视功能严重损害,甚至失明。
四、间歇期
1.定义:急性发作后,经治疗或自行缓解,房角部分开放,眼压恢复正常,患者症状消失或仅偶有轻度眼胀、头痛等不适,但具有房角开放的特征。例如,患者经过降眼压等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房角重新开放,症状缓解。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后可进入间歇期,但中老年人群相对较多见。女性在病情缓解后仍需注意自身内分泌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生活方式上,需保持规律,避免诱发因素。
2.维持时间及注意事项:间歇期的维持时间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长期维持,但仍需定期随访,观察房角及眼压变化,以防复发。
五、慢性期
1.形成原因:急性发作期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房角广泛粘连关闭,眼压持续升高,病情逐渐进入慢性期。例如,急性发作后未及时治疗,房角粘连加重,眼压持续偏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中老年人群由于病情发展相对缓慢等因素更易进入慢性期。女性在慢性期需关注自身全身状况对眼压的影响。生活方式中,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加速病情向慢性期发展。
2.临床表现及对视功能的损害: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眼压中度升高,房角大部分关闭,视盘出现青光眼性凹陷等改变。
六、绝对期
1.特征:青光眼晚期,视力完全丧失,眼压持续升高,患者眼部疼痛等症状可能减轻,但视功能已无法挽回。例如,患者视力完全丧失,眼部无明显疼痛等急性表现,但已处于绝对期。各年龄段患者在病情发展到绝对期时均有相应表现,女性在绝对期需注意眼部的护理及全身的综合状况。生活方式上已无法对病情有积极改善作用,但需注重基本的眼部及全身舒适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