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病怎么回事
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心房电活动无序致颤动波,发病与心房结构功能改变等有关,有无症状或心悸气短等表现,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是危险因素,可通过心电图等诊断,会增加卒中风险、影响心脏功能,治疗包括节律控制、室率控制、抗凝治疗等。
一、房颤的定义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房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二、房颤的发病机制
房颤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主要与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电生理重构等有关。例如,心房扩大、心肌纤维化等可导致心房内电传导异常,从而引发房颤。
三、房颤的临床表现
1.症状方面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
有症状的患者可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情况。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由于心脏功能本身随年龄有所减退,房颤导致的心悸、气短等症状可能更易被察觉且对生活影响更明显;而年轻人群中若有基础心脏疾病或其他诱因,也可能出现房颤相关症状。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的人,更易出现房颤相关不适。有心脏基础病史的人群,房颤可能使原有病情加重。
2.体征方面
听诊时可发现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等体征。
四、房颤的危险因素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老年人心脏结构和电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心脏纤维组织增生等情况增多,使得房颤的发病风险升高。例如,在65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2.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男性房颤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男性的激素水平、心血管系统的一些生理差异等有关。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是房颤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酒精可直接作用于心脏,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和心脏结构。过度肥胖也是房颤的危险因素,肥胖可导致心房扩大、心肌肥厚等,进而引发房颤。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增加房颤风险,运动少会影响心血管的调节功能等。
4.基础疾病因素
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的人群,发生房颤的概率明显增高。例如,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损伤心脏结构和功能,促进房颤的发生;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等情况,易引发房颤。
五、房颤的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重要手段,可发现心房颤动的特征性表现,如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f波,心室律绝对不规则等。对于有房颤相关症状的患者,心电图检查能直接明确诊断。
2.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
对于偶发房颤或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动态心电图可以长时间记录心电活动,发现短时间内发作的房颤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六、房颤的危害
1.增加卒中风险
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可导致脑栓塞,也就是卒中。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年龄较大的房颤患者由于血管弹性等问题,一旦发生卒中后果更严重。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进一步升高。
2.影响心脏功能
长期房颤可导致心脏功能逐渐减退,引发心力衰竭等。例如,房颤使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会逐渐发生重构,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这在老年房颤患者中较为常见,且有心脏基础病史的房颤患者更易出现心脏功能恶化。
七、房颤的治疗原则
1.节律控制
尝试恢复窦性心律,可使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方法,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2.室率控制
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控制心室率,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比如老年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需注意对心脏功能等的影响。
3.抗凝治疗
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卒中风险。根据患者的CHADS-VASc评分等评估血栓风险,然后决定抗凝治疗方案,如使用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但在用药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等情况,比如老年患者使用华法林需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新型口服抗凝药也需考虑患者的肾功能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