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的评估
出血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及其他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分轻、中、重度,各有不同表现;实验室检查中血红蛋白等需动态观察,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反映代偿,血尿素氮能提示出血情况;内镜可直接观察出血部位,影像学检查中血管造影可查活动性出血,放射性核素扫描适用于持续少量出血。不同年龄患者在各评估环节有不同特点需考虑。
一、临床表现评估
(一)轻度出血
出血量通常小于500ml,患者一般无明显休克表现,可能仅有头晕、乏力等症状,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变化不显著,心率、血压多在正常范围,但可能有轻度心动过速,这是因为机体为维持重要脏器灌注进行的代偿性反应,年龄较大且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心率变化更明显,因其代偿储备能力相对较弱。
(二)中度出血
出血量约在500-1000ml,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加快(一般在100-120次/分)、血压轻度下降(收缩压可降至90-100mmHg左右)、头晕、心慌等症状,血红蛋白浓度多在70-100g/L,此阶段对于儿童患者需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和生长发育影响,因为儿童代偿能力相对成人较弱,出血可能更快影响其血容量和组织灌注。
(三)重度出血
出血量大于1000ml,患者可出现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大于120次/分)、血压显著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30%以上)、意识障碍等,血红蛋白浓度常低于70g/L,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对失血的耐受能力更差,重度出血时更容易迅速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需紧急处理。
二、实验室检查评估
(一)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
1.出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可能无明显降低,需动态观察。一般在出血后3-4小时以上,血液稀释后才会出现下降。例如,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时,最初几小时内血红蛋白可无明显变化,但随着出血的持续,血细胞比容会逐渐降低,通过定期检测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血的严重程度和出血是否仍在继续。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血容量相对较少,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的微小变化可能更能提示出血的严重程度,需要更频繁地监测。
(二)网织红细胞计数
出血后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可增高,出血停止后逐渐降至正常。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跃,是机体对失血的代偿性反应。如果网织红细胞持续不升高或再次降低,可能提示出血未停止或存在其他问题,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网织红细胞的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儿科患者需依据儿童正常参考范围来判断。
(三)血尿素氮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血尿素氮常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于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4天后降至正常。如果血尿素氮持续升高或不降,要考虑出血未停止或有再出血可能。但需注意,肾功不全等其他因素也可导致血尿素氮升高,在评估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可能存在一定减退,血尿素氮的变化更需要结合其他指标全面判断。
三、内镜检查及其他影像学评估辅助判断
(一)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上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情况,如溃疡、静脉曲张等,还可进行初步的止血处理。通过内镜能够明确出血是来自食管、胃还是十二指肠等部位,并且可以根据病变的表现大致估计出血量,例如,溃疡表面有活动性出血点则提示近期有较大量出血的可能,这对于准确评估出血量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的耐受性和操作难度略有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内镜检查,要充分考虑其麻醉风险和对身体的影响。
(二)影像学检查
1.血管造影:对于内镜检查未能发现出血病灶的患者,可考虑血管造影检查。通过注入造影剂,观察血管的形态,若发现对比剂外溢,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其出血量一般大于0.5ml/分钟。但血管造影属于有创检查,在应用时需权衡利弊,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要充分评估其承受有创检查的风险。
2.放射性核素扫描:利用核素标记红细胞,进行扫描以检测胃肠道出血部位,适用于持续少量出血的情况。其原理是基于出血部位的核素标记红细胞外溢,但该方法的准确性相对有限,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出血量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对放射性核素扫描的辐射耐受不同,儿童需谨慎使用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