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护理需从多方面进行,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症状等,体位护理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给氧护理选择合适方式并观察效果,基础护理注重休息活动管理和皮肤护理,药物护理遵医嘱并关注不良反应,心理护理安抚患者不良情绪。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心率过快或过慢、血压异常波动、呼吸频率改变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都可能提示心力衰竭的病情变化。例如,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心率为60-100次/分,当心力衰竭患者心率超过120次/分或低于60次/分时,需密切关注并及时报告医生。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机能减退,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可能更需重视,应更加频繁地进行监测。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因脑灌注不足出现烦躁不安、嗜睡甚至昏迷等意识改变,及时发现意识变化有助于早期干预。
2.症状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困难的程度、频率及表现形式,如是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还是端坐呼吸等。例如,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常表现为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缓解,重者可伴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观察其呼吸频率、胸廓起伏等情况,儿童正常呼吸频率因年龄而异,如婴幼儿呼吸频率为30-40次/分,若明显增快需警惕心力衰竭。
观察患者咳嗽的性质、咳痰情况,如出现咳嗽加重、咳痰量增多且为粉红色泡沫痰时,提示病情可能恶化,需立即处理。
二、体位护理
1.半卧位或端坐位
使患者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此体位可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回心血量,减轻肺淤血,从而缓解呼吸困难。一般将床头抬高30°-60°,若患者不能耐受,可逐渐调整角度。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调整体位时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避免因体位突然改变导致头晕等不适。儿童患者采取合适的半坐或端坐体位时,要确保体位稳定且舒适,可使用合适的枕头或靠垫辅助。
三、给氧护理
1.氧疗方式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一般采用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可选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通常为2-4L/min;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多采用面罩吸氧,氧流量可调整为4-6L/min,严重缺氧者可给予高流量吸氧,甚至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对于慢性心肺疾病基础上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要注意氧疗的个体化,避免氧浓度过高对呼吸中枢的抑制等不良影响。儿童患者给氧时要选择合适的氧流量和吸氧装置,避免对儿童造成不适和损伤。
密切观察给氧效果,通过监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评估,若血氧饱和度仍未达到理想水平(如<90%),需及时调整给氧方式或氧流量。
四、基础护理
1.休息与活动管理
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急性心力衰竭发作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协助患者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加重为度。对于老年患者,活动量的增加要循序渐进,根据其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活动计划。儿童患者要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哭闹和剧烈活动,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不良刺激,有利于患者休息。
2.皮肤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要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发生。定期协助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等粗暴动作,同时观察皮肤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骨隆突处可使用气垫床或减压敷料等。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更要加强皮肤护理,儿童患者皮肤娇嫩,翻身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皮肤。
五、药物护理
1.遵医嘱用药
严格遵医嘱给予抗心力衰竭药物等治疗,如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等。要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例如使用利尿剂时要观察患者尿量、电解质变化,警惕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使用血管扩张剂时要监测血压变化,防止低血压发生。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在用药时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六、心理护理
1.情绪安抚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因病情突然发作而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缓解其紧张情绪。对于老年患者,要耐心倾听其担忧,用温和的语言进行安抚;对于儿童患者,可通过亲切的态度、适当的安抚方式(如抚摸等)缓解其不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