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休克怎么抢救
立即启动急救流程,包括环境评估与患者安置、呼吸循环监测;补充血容量,有晶体液快速输注和胶体液应用;进行病因治疗,如失血性、感染性、过敏性休克的相应处理;维持重要脏器功能,包括心脏、呼吸、肾功能维护;最后进行生命体征持续监测及后续评估与康复,病情不稳定者送ICU,康复期制定计划、长期随访预防复发。
一、立即启动急救流程
1.环境评估与患者安置:迅速将患者转移至安全、通风良好且温度适宜的环境,让患者平卧,若患者无脊柱损伤等禁忌情况,可将下肢适当抬高约20°-30°,以增加回心血量。对于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避免因体位不当影响抢救效果,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体位相关操作的力度和幅度。
2.呼吸循环监测:立即评估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使用听诊器听心音,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判断脉搏情况,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其生命体征的变化可能更为复杂,需密切且细致地监测。
二、补充血容量
1.晶体液快速输注:首选晶体液,如0.9%氯化钠溶液等,快速静脉输注。一般成人可在短时间内(10-15分钟)快速输入1000-2000ml晶体液,以迅速扩充血容量。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儿童的体重计算晶体液的输入量,通常按10-20ml/kg的速度输入,但需密切观察儿童的耐受情况,避免因输入过快导致心肺负担过重。晶体液主要是补充血管内的水分和电解质,纠正低血容量引起的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2.胶体液的应用:若晶体液输注后仍不能维持循环稳定,可考虑使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胶体液可以提高胶体渗透压,更好地维持血容量。但在使用胶体液时,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过敏等,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脏器功能相对较弱,使用胶体液时要密切监测心肾功能,防止出现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三、病因治疗
1.失血性休克的处理:如果是失血性低血压休克,如外伤导致的大出血,需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出血,如压迫止血、手术止血等。对于有内脏出血的患者,要尽快明确出血部位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在处理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整体状况,及时补充血容量,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2.感染性休克的处理:若是感染性低血压休克,要积极寻找感染灶并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可能的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怀疑革兰阴性菌感染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同时要进行液体复苏等支持治疗,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感染可能更容易加重,需特别注意血糖的控制等综合治疗措施。
3.过敏性休克的处理:对于过敏性低血压休克,要立即停用过敏原,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抢救。肾上腺素可以通过皮下或肌肉注射等方式给药,迅速缓解过敏症状,提升血压。对于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一旦发生过敏反应要及时就医并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
四、维持重要脏器功能
1.心脏功能维护: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对于出现心律失常等情况的患者,必要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对血压等产生不良影响。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要更加注重心脏功能的维护,避免因抢救过程中药物等因素加重心脏负担。
2.呼吸支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操作进行机械通气。根据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患者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在正常范围。对于儿童患者,气管插管等操作要更加精细,选择合适的插管尺寸,防止对气道造成损伤。
3.肾功能监测与维护:监测患者的尿量、尿比重等指标,判断肾功能情况。对于因低血压导致肾功能受损的患者,要保证足够的肾灌注,可适当使用利尿剂等,但要注意药物对血压等的影响。对于老年患者和有慢性肾脏疾病病史的患者,要特别关注肾功能变化,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五、监测与后续处理
1.生命体征持续监测:在抢救过程中要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抢救措施。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需送入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进一步的密切监测和治疗。
2.后续评估与康复:经过初步抢救生命体征稳定后,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因的进一步明确、脏器功能的恢复情况等。对于康复期的患者,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如营养支持、适当的运动等,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长期随访,预防低血压休克的再次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