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栓子堵塞肠系膜上动脉致肠道急性缺血的疾病,病因有心源性、血管源性等,病理生理过程是栓子堵塞后肠道缺血逐渐加重,临床表现有突发剧烈腹痛等,诊断靠腹部血管超声、CTA、MRA等,治疗有溶栓、手术等,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相对较好,延误则预后差。
一、定义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指栓子堵塞肠系膜上动脉,导致相应肠道急性缺血的一种疾病。肠系膜上动脉是供应肠道血液的主要血管之一,一旦发生栓塞,会使肠道的血液供应受阻,进而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
二、病因
1.心源性因素:
多见于患有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患者。例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容易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流至肠系膜上动脉时,就可能导致栓塞。在老年人群中,由于心脏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心源性因素导致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情况较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发病风险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患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总体发病风险更高。
心脏瓣膜病患者也是发生心源性栓子的高危人群,其瓣膜上的赘生物等可能脱落形成栓子,进而引发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2.血管源性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血管源性病因。动脉粥样硬化会使动脉血管内膜受损,形成斑块,当斑块破裂时,可能会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可能会随血流移动至肠系膜上动脉造成栓塞。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概率增加,所以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因血管源性因素导致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血管炎等血管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肠系膜上动脉,导致血管狭窄、闭塞或形成栓子,从而引发栓塞。
三、病理生理过程
栓子堵塞肠系膜上动脉后,会迅速引起肠道缺血。最初,肠道的毛细血管会发生痉挛,试图维持局部的血流,但随着时间推移,缺血会逐渐加重。肠道黏膜对缺血最为敏感,很快会出现黏膜损伤、坏死,进而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以及肠道的屏障功能。如果缺血不能及时纠正,肠道会发生全层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还可能导致全身性的炎症反应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突发的剧烈腹痛是最典型的症状,疼痛程度往往较为严重,患者难以忍受,且一般的止痛药物难以缓解。疼痛开始时可能部位不确切,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固定在腹部某个部位。
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含有胆汁甚至血性液体。
早期患者可能仅有轻度的腹部体征,如腹部轻度压痛,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提示肠道可能已经发生坏死。
病情进一步恶化时,患者会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等。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反应相对迟钝,可能腹痛等症状不如年轻患者典型,但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容易延误诊治。
儿童患者发生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往往起病急骤,可能很快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如精神萎靡、休克等,需要高度警惕。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腹部血管超声:可以初步筛查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情况,观察是否有栓子等异常,但对于一些较小的栓子或位置较深的情况,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CT血管造影(CTA):能够清晰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的血管形态、栓子的位置等,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它可以准确判断血管是否存在栓塞以及栓塞的部位等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也可以用于评估肠系膜上动脉的情况,对于一些对碘对比剂过敏的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替代检查方法,但相对CTA来说,在一些情况下分辨率可能稍逊一筹。
六、治疗原则
1.紧急处理:一旦怀疑或确诊肠系膜上动脉栓塞,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恢复肠道的血流。
溶栓治疗:对于某些合适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溶栓药物,试图溶解栓子,恢复血管通畅。但溶栓治疗有一定的时间窗要求,且存在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等。通过手术直接取出栓子,恢复肠道的血液供应。手术时机的把握非常关键,延误手术可能导致肠道坏死范围扩大,增加手术风险和患者的死亡率。
七、预后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栓塞发生的时间、栓子的大小和部位、治疗是否及时等。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部分患者可以恢复肠道功能,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延误治疗,肠道发生广泛坏死,可能需要切除部分肠道,甚至会危及生命,预后较差。老年患者、合并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往往相对更差。